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清朝王爵分为两个等级,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从名称和待遇上来说,亲王的爵位等级要比郡王高。不过在一些清宫电视剧或者小说中,往往会看到所谓的“铁帽子王”,这个“铁帽子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人获得呢?
在满清贵族爵位中,“铁帽子王”并非是爵位名称,而指代那些拥有“世袭罔替”资格的王爵。清朝吸取历代王朝的教训,实行皇室“降等承袭”的制度,即宗室子弟每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低一个等级。如和硕亲王死后,其子继承爵位时,要被降为多罗郡王,多罗郡王死后,下一代继承到的爵位又降成了多罗贝勒,再下一代则是固山贝子,以此类推,直到奉恩将军为止。相比之下,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则完全不受这项规矩限制,当和硕亲王去世后,其后人无论传承多少代,只要大清没亡,继承的爵位依然是亲王。另外,终清一朝,没有任何一家“铁帽子王”被除去爵位的,即使某位亲王因罪夺爵,皇家还是会念及其祖上功劳,令其旁支承袭爵位。
历史上,清朝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中八个是皇太极建立大清时所封,分别为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雍正年间增设怡亲王,道光皇帝驾崩前加封恭亲王,慈禧太后掌权时又多了醇亲王和庆亲王。在最初的八大亲王中,要属睿亲王多尔衮最为有名,但排在首位的却是礼亲王代善,在最初的八个“铁帽子王”中,代善一家就占了三个。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嫡次子,性格沉稳、文武双全,深得父亲喜爱,十六岁时便随父征战沙场,立下无数战功。在兄长褚英被处死后,代善就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为了增强其势力,努尔哈赤将八旗中实力较强的正红旗与镶红旗两旗交给他管理。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代善被册封为地位显赫的大贝勒,四年后,在决定明清两国国运的“萨尔浒之战”中,英勇善战的代善表现突出,个人威望大增。
可惜的是,代善因为与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之间关系暧昧而彻底丧失了储君之位,但这毕竟是桩丑闻不便声张,于是努尔哈赤以代善虐待儿子唯有废除了他的储位,阿巴亥则因私藏金银而被努尔哈赤所恶。虽然此后代善的威望一落千丈,但他仍掌控两旗,努尔哈赤并没有褫夺其旗主之位。天命十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由于其死前并没有确定储君继承人,按照以往惯例,汗位继承人将由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当时,各贝勒中就属代善势力最强,如果他执意争夺汗位,其他贝勒恐怕难以获胜,好在代善对汗位并不是那么感兴趣,主动表示自己退出汗位争夺,并与两个儿子岳托、萨哈廉一起推举皇太极为后金大汗。也正是在代善等人的拥护下,皇太极才顺利继位。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为巩固统治,皇太极册封了八位在开国之初立有赫赫战功的宗室,为大清朝世袭罔替的亲王,其中代善本人获得了礼亲王爵位,儿子岳托封爵克勤郡王,孙子勒克德浑(萨哈廉之子)封爵顺承郡王,代善一家就拿走三个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可见其在清初是多么显赫,称代善为满清第一宗室都不为过。令人唏嘘的是,或许是因为其势力过于强大,代善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安宁——因被皇太极忌惮,代善的兵权被不断削减,而且经常遭到“敲打”和贬斥。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代善又受到他的排挤打压,对大清朝政有心无力。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传奇亲王代善郁郁而终,享年六十六岁。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