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我国有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虽然在漫长的发现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战乱,朝代也更替频繁,但不得不承认,每次朝代更替的时候,依然有很多爱国人士涌现,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了,他曾以身报国,来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除了他以为,其实还有许多爱国人士,他们虽然被历史湮没,但他们的事迹却值得被铭记。今天要说的就是明朝时期的一位爱国将军,他曾以身殉国,不过他的死法却让人唏嘘不已,接下来就一起说说吧。
周遇吉对抗李自成
在明朝末年,社会已经十分混乱,朝廷动荡,贪官污吏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和士兵的安危和贫苦,这也导致明朝很快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不过即使这样,也有爱国将士守护者疆土,其中有一位将领叫做周遇吉,他曾是宁武关守将,面对李自成攻打京城,他誓死守卫,成为了明朝最后的一点希望。
当年李自成起兵反抗,自称帝后,从西安一路北上,途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因为一路上的守将都选择投降,但直到他来到宁武关时,他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这座关卡的守将正是周遇吉,他是当时的山西总兵,率领着仅仅4000的明军驻守在宁武关,虽然兵力很少,但因为是周遇吉驻守,所以还是引起了李自成的重视,因为周遇吉曾是大名鼎鼎的御林军出身。
明朝早期的御林军是专门守卫皇家的军队,所以战斗力非常强,但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多,所以御林军的战斗力耶急剧下降,之后崇祯皇帝不得不将其改成了勇卫营,而周遇吉就是当时勇卫营的一位头领,所以周遇吉本身战力十分强悍,而他所带领的4000守军也都是经过周遇吉精心训练过的,也都是明朝的王牌之师,虽然人数不多,但还是让李自成十分忌惮。
最终两军免不了一战,根据史料记载,这场战斗的过程十分激烈,两军都伤亡惨重,据说李自成最终攻陷京城时,很多士兵都身负残疾,对于周遇吉的结局,更是十分悲惨,据史料记载,当时李自成在不断的进攻下,尤其是在大炮的狂轰滥炸下,宁武关的城墙很快就被攻破了,虽然在后来明军还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将损坏的城墙进行了修补,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了李自成的强大火力,城门很快就被攻破了,但周遇吉并未放弃,而是和李自成军队展开了巷战,并且还亲手杀掉了敌方十多人,他在顽强抵抗之后,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身中数箭被俘。
周遇吉被斩杀,史料记载与真实死因不一致
李自成将周遇吉抓到后,因为自前遭到了他顽强的抵抗,所以李自成对周遇吉非常痛恨,他下令将士们把周遇吉吊起来射杀,并且将他的尸体进行了分割,根据史料记载,宁武关内的百姓纷纷被周遇吉的忠心所感动,在被破城之后,他们自发拿起武器对抗李自成,但是这些人毕竟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不说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就连手里的武器也都是平时下地的农具,根本没有任何杀伤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毫无疑问地被镇压下来,李自成非常气愤,于是下令屠城,最终全城的百姓也被屠杀殆尽。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关于周遇吉被杀的民间传说却和正史记载的完全相反,或者说是另外一个版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民间传说周遇吉自己跑到了城下,怒骂李自成,李自成不堪侮辱,最终杀死了周遇吉,不过这一说法还是不可信的,至少可信度十分的低,毕竟这么鲁莽的行为,不是一个曾经被重用的明朝名将所能干出来的。不过有经历过这次大战的士兵回忆道:周遇吉确实是自己来到李自成城前,扬言要杀掉李自成,李自成听到后并未生气,而是耐心劝降,但因为劝降失败,才最终将他斩杀,并将他埋在了东门不远处。
揭示清朝入关传闻
虽然两种说法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周遇吉最终都是被李自成所杀,但具体是哪种死法,专家们也一时间也难以考证,不过后来宁武县对周遇吉墓迁葬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一具尸骨,但已经无法辨认了,后来专家们对尸骸进行了考察,结果确定这就是周遇吉的尸骨,而且从尸骨可以看出,上面有一道十三厘米的刀痕,枕骨几乎被砍断,从这一点可以断定,周遇吉就是被李自成斩首而死的,这也印证了宁武关上百年的民间传说的真实性。
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死确实是为了保护城中的百姓,不过关于李自成屠城,历史上啥没有任何史料作为依据的,因此可以断定,周无迹当年就是用自己的一人性命,换来了全城百姓的安全,这一真相被公之于众之后,很多人都是反的感动,深知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不过也有人表示很怀疑,既然他的死真的伟大,为什么史书不如实记载,关于这个疑问,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当时清政府进去中原的借口就是为了给明朝报仇,因此他们自然先要丑化李自成的形象,将他形容得越残暴越好,这样就可以明显的突出自己的正义,不得不说清政府还是很聪明的,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史料虽然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东西,但是记载其中历史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难免有故意美化或者黑化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嫌疑,这些基本都和你统治者的利益挂钩,因此记载历史的史官也不敢不从。
结语
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乔治·屈维廉
所以对待历史,不要一味的研究史书,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对于这样的说法,不知道广大读者认可不认可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哦,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世界名人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