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悄然绕过马奇诺防线,对英、法两国发动“闪电战”,并同时向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宣战。至此,纳粹不再掩饰其野心,而令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所沾沾自喜的“绥靖政策”亦宣告失败。
同样是在这一天,应英王乔治六世在5月7日提出的要求,前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受命组建战时内阁,出任首相兼国防部长。傍晚,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讲台前,这位出身贵族世家的政治人物第一次以首相身份发表演说:“我能奉献给国民的没有其它,只有热血、眼泪和汗水。”
上任两周后,英法联军全线溃败,在敦刻尔克被德国大军围得密不透风。当法国战败的可能性极大、英国全体沉浸于失败主义的情绪中时,丘吉尔却称“厌倦了总是防守”,打算组织大规模反攻。在寻常人看来,丘吉尔的乐观程度堪称“离谱”,然而对当时的英国人而言,他们无一例外都需要一剂“强心剂”,无论真假。
不过,丘吉尔在二战初期的信心并非是为“鼓舞士气”而强装出来的,他发自内心地相信英国会取得最终胜利,哪怕此时英国正遭受一系列失败。法国政府投降后,希特勒本想与英国和谈,却遭丘吉尔断然拒绝——恼羞成怒的希特勒派出大量战机轮番轰炸,但始终没能使英国投降。
希特勒怎么也想不通,连大半个欧洲都臣服于“第三帝国”的铁蹄之下,英国战局不利到令人绝望,而丘吉尔这个死硬派却一直坚持,对现实条件几乎毫不在意。为应付战争,丘吉尔运作通过了《紧急权力法案》,使政府获得在非常时期对全国经济、物资及人力的控制权,同时还增设国民自卫队以填补防卫力量上的真空。这便是丘吉尔在二战中的第一大政治贡献——在战争逆境中,保持着近似非理性的胜利信心和不屈的战斗意志。
次年6月22日上午,素来以顽固“反共立场”著称的丘吉尔在得知德军入侵苏联后,兴奋到无以复加。不是因为幸灾乐祸,而是他惊喜地发现英国终于不用再孤军奋战。他立即抛弃过去的“反共立场”,发表演说以支持苏联、重申抗德决心。为减轻苏军压力,次日丘吉尔又命令英国空军对法国北部的德军基地进行无差别轰炸,还将本国人员破译的德军情报第一时间告知苏联。苏联自然投桃报李,于同年7月在莫斯科和英国代表签订《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这便是丘吉尔的第二个政治贡献。
不过更大的动作其实还在后面。几个月之后,英国期盼已久的战争盟友——美国亦被卷入战争漩涡。在二战之中,丘吉尔一直秉承着“尽一切力量争取美国援助”的国策,将大量精力倾注于对美外交,因此在得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丘吉尔难掩心中的满足之感。战争爆发仅两周,他就飞往华盛顿拜访罗斯福总统,与后者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并参与策划此后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讨论对法西斯对战的问题,对战后世界秩序进行规划。
正是从这时期,“独行侠”丘吉尔心甘情愿地成为了罗斯福身边的配角。1955年4月,当年老体衰的丘吉尔最后一次举行内阁会议时,他还留下了一句含金量极大的政治箴言——不要和美国人分开。时至今日,英国政治家们依然在默默遵循。
说起来,这是丘吉尔最令人唏嘘的抉择。作为典型的“维多利亚政治家”,丘吉尔拥有浓厚的“帝国主义情怀”。然而当他决定要以一国之力同纳粹这个欧洲梦魇死磕的时候,大英帝国的命运就已然注定。为了作战,丘吉尔放弃在加勒比海的所有基地来换取50艘驱逐舰,还将所有黄金储备交给美国以购买武器、物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衰落之后还能有如今的地位,与丘吉尔协助美国建立霸权不无关系。
就这样,丘吉尔为大英帝国赢得了艰难的二战,却又亲自见证着大英帝国的漫长葬礼——到他去世之时,英国重要的殖民地几乎丧失殆尽。1965年1月24日,温斯顿·丘吉尔逝世,英国政府为其举行了100多年来首场非王室成员的国葬,30万人走过他的灵柩,21位国家元首瞻仰遗容,后世更是尊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温斯顿·丘吉尔,一个伟大然而又充满了缺陷的人,一个承载了英帝国最后光辉的人。
参考文献:
《丘吉尔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