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视察齐鲁大地时,德国殖民当局怕孙先生去青岛,孙先生本也无意去青岛。但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青岛之行,还在行程安排之外,到青岛特别高等学堂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切,高密籍国民党人刘冠三功不可没。
青岛的政、学、商等各界人士得知孙中山在济南视察后,纷纷邀请孙先生到青岛。但当时租借青岛的德国当局,惧怕孙中山进行维护国家主权的政治宣传,不同意接待孙中山。中国同盟会山东分会会长徐镜心和曾经长期在青岛进行革命活动的山东分会副会长兼山东议会副议长刘冠三,向孙中山先生转达了青岛各界的盛情邀请。获悉在德国当局统治下的青岛人民为此进行过不懈斗争的情形,孙中山万分感动,当即决定绕道青岛南下返沪。
9月28日早晨7时,在夫人卢慕贞、秘书宋蔼龄及刘冠三、徐镜心、蒋洗凡等人的陪同下,孙中山先生毅然踏上从济南东去青岛的列车。得知此消息后,欣喜万分的青岛各界也积极准备在火车站迎接孙先生。
此时,在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内,学生们要求到火车站欢迎孙中山,却被校方以此系政治活动为由予以阻挡。
青岛特别高等学堂,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也叫德华大学,又被分别译作德华高等学堂、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等,是20世纪初德国和中国在青岛合办的一所大学,也是第一所设立在中国、并得到清政府承认的德国大学。 因其办学地点位于台西海滨黑澜兵营旧址,所以又俗称黑澜大学。1909年9月12日开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1912年在校学生有340人。
青岛德华大学照片
该校学生思想进步,对曾于1908年至1909年期间在青岛开办震旦公学以培养革命人才的刘冠三颇有好感。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之役的消息传到青岛时,学生们纷纷自动剪掉发辫,学校当局也无可奈何。据1911年12月16日《齐鲁公报》报道,山东取消独立后,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全体学生俱散,曰:此岂安然求学问之时乎?”后经多方努力,学生们才归校求学。当时被推选山东临时大都督的刘冠三坐镇青岛,一边派陈干到南方组成淮泗讨虏军作为外援,一边指挥省内即墨、高密、诸城等地的反清武装起义,得到了该校学生们的拥护和支持。
1912年9月初,德国皇太子亨利亲王赴日本东京参加9月13日举行的明治天皇葬礼,途经青岛时进行“视察”。学校当局组织学生到码头欢迎亨利亲王,结果因遭到学生们的拒绝而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前往。在亲王的船未靠码头前,欢迎队伍中有的学生就离队在码头上闲眺。法政科学生杜树堂离队稍远,被一华籍巡捕看到,误为一般闲人,上前打了两记耳光。此事为其他学生所知,回校后立即罢课,并组织学生持军训用的枪包围巡捕房,要求严惩该巡捕以示报复。最后学校监督凯贝尔出面去见德国总督,终于将该巡捕惩处了事。经此事件后,学校和德国胶澳当局都对学生非常不满。
据后来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参议的该校医科学生、潍坊市寒亭籍于少卿回忆,获悉孙中山将来青岛的消息后,学生们就提前租下了大鲍岛戏院,准备在那里举行欢迎孙中山的仪式。9月28日,学生们迎接孙中山的要求遭拒后,立即举行公开集会,群情激昂,高呼:“头可断,孙文不可不接!”学校立即关闭大门,不准学生外出。学生们怒不可遏,纷纷搭成人梯,爬墙出校,终于赶到火车站,加入到了欢迎孙中山的队伍当中。
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一行在青岛火车站受到包括部分学堂师生在内的青岛各界热烈欢迎。
28日下午6时,孙中山一行抵达青岛火车站时,欢迎的人群中就有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的学生。学生们在表达对孙先生的爱戴之时,也诉说了他们与学校当局的矛盾。因为在与德国胶澳当局商定的行程中,并没有与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相关的内容,行色匆匆的孙中山就没有表态。但是,学生们的行为使学校当局大为震怒,要开除为首的学生。全校学生为此集体罢课,一时形成僵局。
29日中午,孙中山在秘书陪同下,礼节性地拜会德国胶澳总督麦耶·瓦尔德克。傍晚,总督回访了孙中山。此日,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的集体罢课达到高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总督亲自请孙中山做学生的工作。孙中山答应后,安排与青岛特别高等学堂有渊源的刘冠三于次日前去安抚学生。
刘冠三赶到学校后,面对学生们高昂的爱国热情,他慷慨陈辞,劝学生们爱国以学业为先,以至痛哭流涕。为学生们的激情所感染,只是受命劝说学生停止罢课的刘冠三,临时决定劝说孙中山改变行程,到学校作演讲。经刘冠三协调,以孙中山先生30日到校演讲为前提,学生们同意复课。学校当局虽然很不情愿,但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好答应了。
刘冠三回来汇报后,孙中山欣然同意。9月30日下午3点,孙中山在刘冠三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这个现代化的学堂。在挤满师生的礼堂内,面对那些敬仰他的莘莘学子,孙中山并未大声谴责德国的侵略,相反却作了意味深长的演讲。
孙中山先生说,我很高兴地接受了学堂的邀请,对学堂进行访问,并向学生们发表讲话。现在,中国的政府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年轻的共和国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这就意味着必须动员所有的力量,使之得到完善。共和国的宪法以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为基本思想。但是,人们要警惕对这一思想的滥用。自由和平等绝非没有限制,它们对官员、士兵和学生就不适用。后者在当今时代担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责任。他们必须竭尽全力,为人民、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就学生而言,必须用极大的勤奋、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学习之中,以便完成学业之后能走向生活,以其所学的知识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这就是说,要创造一个幸福的中国,要通过发明创造或组织工作等,在公众生活的所有领域,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中国的发展、进步和未来依籍于此。
孙中山还说,学生们在高等学堂中有优越的机会,在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学习现代知识。在世界各国之中,德国以其文化和科学的发达、法律的完善而著称。学生们应当以德国为新中国的榜样。当然对于学生来说,高等学堂的学习不是唯一的教育源泉,校园围墙之外也有许多知识和值得效仿之物。在来青岛的两天时间里,我看到中国尽管有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却没有创造出可与德国在短短十年间所作出的相媲美的业绩。街道、房屋、海港、卫生设施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德国人的超常勤奋和努力精神。学生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东西应该成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使自己树立这样的目标,就是把这个范例推广到全中国,把祖国建设得同样完美。这是学生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获得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最后由学堂总稽察蒋楷代表全校师生致谢。孙中山先生演讲后,在学校东面小山前,和刘冠三等随行人员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孙中山与德华大学师生合影
这一著名演讲被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的莘莘学子所牢记,化为成长的动力。其中,学生中表现突出的有诗人宗白华、著名学者王献唐和栾宝德、杨继曾、沈怡等政府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