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部队是清朝赖以立国的重要支柱,堪称明末时代的最强军(一说明末最强军是郑成功麾下的铁人军),打得明军和各支农民军四散奔逃,等到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八旗劲旅仍然是其安定天下的最好武器,不管是平三藩、征台湾,还是覆灭最后一个蒙古帝国——准噶尔汗国,都能看到八旗军的身影。
但就是这么一个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在清晚期时表现得却非常拉胯,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表现,只能用丢人来形容,战斗力和战绩都不如非洲南部地区的祖鲁人,也比不过阿富汗山区的那些山民部落。
有人说八旗军的战斗力在康熙朝的时候就开始不行了,要不然清朝也不会那样倚重汉军绿营兵,但这里有个误会,那就是康熙朝倚重汉军绿营兵不代表八旗军不行。很多时候清朝皇帝都是主动想要保护八旗军,尽可能地减少其损失,很多时候都是能让低一等的绿营兵上就让汉军上,他们可舍不得消耗满洲八旗,一次要是战死个几千满洲八旗,清廷能难受好几年,要知道清军入关时,满族全族上下加一起都没多少人,满洲八旗大约才五、六万人而已。
虽然入关一些年头之后,在温柔乡里,过着富足生活的一些八旗军开始出现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但整个康熙、雍正和乾隆前中期,清朝的内部和外部可不怎么安定,战争四起,这一时期的八旗兵战斗力还是被锻炼的很强,雍正皇帝曾在一次考察过八旗演练后,发现八旗中能够拉开“十力弓”的兵士竟然还有数万人时,就自豪的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力”是清弓(满洲弓)的力量单位,一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6千克,十力弓的拉力就差不多有60千克,大约132磅左右。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了,雍正帝确实有自傲的资本,拥有此种拉力的清弓,威力十分巨大,超过了许多早期火器,能够在几十米的距离上就射穿重甲,号称“古代版反器材步枪”,又叫“小型投矛器”。在清朝初期的八旗军队手里,清弓甚至能够很好地压制住使用火器的明军部队,以及后来崛起的准噶尔汗国部队,因此清朝皇帝历来十分重视清弓和骑射,认为这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还将士兵所用弓箭的拉力大小视为八旗军战斗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
清朝皇帝经常强调骑射和所用弓箭的威力,一直想要将其传统维持下去,但好景不长,强大的八旗劲旅也难以避免腐化。
八旗是从什么时候变得腐朽完全无法拯救了呢?答案是从乾隆中期以后!
在乾隆皇帝时期,八旗军们就开始一天比一天拉胯了,清朝在乾隆时期开始全方位腐烂颓废,不只是战斗力一个方面,甚至很多八旗家庭就是因为生计艰难而不得不被迫武备废弛。
随着准噶尔帝国的彻底毁灭,以及外部的几场重要战争结束,清朝不再大规模用兵,使得军功上升渠道缩减,对士兵提升战斗力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困扰。在乾隆中后期时,甚至很多八旗子弟连骑马都骑不稳了,弓也拉不开了,别说射准了,伤人都是常事,历史上甚至曾发生过八旗子弟打猎,结果一箭下去将自己的侍从误杀的情况。
往后的日子里,八旗军们越来越依靠火绳枪来作战,毕竟火枪只需要训练一个月,弓箭却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还要耗费极大的力气,搞不好,脊椎都有可能因为使用弓箭而发生病理性形变,而火枪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突出了一个高效、健康,因此深受八旗军们喜爱。
若八旗军们只是出现这种武器更新换代也就罢了,问题是虽然八旗军的武器逐渐从冷兵器换成了热兵器,但其战斗力却出现了断崖式下降,火器的进一步普及非但没有提高清军的战斗力,反而还使其一路下滑。对此清朝皇帝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很多时候之所以强调“国语骑射”,并不是非要让八旗军们丢到性能更好的火器不用,固守骑射和清弓不放,而是更多的是在强调战斗意志和技艺不能忘记,他们试图通过恢复传统的方式,来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不滑落,可惜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而出于顾忌“白莲教之乱”之类的民乱发生,清军还开始更加地注重弹压地方,防止民变。道光初年,在吸取白莲教之乱的教训后,清廷就开始加大了对地方县、乡的驻军力度,以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而这虽然很好的控制了民变问题,却也使得清军的驻防更加分散,各地难以有效管理。
这直接的后果就是军纪松懈,地方官员由于各种原因根本就不再操练士兵了,地方清军、内地驻防八旗、京营八旗,一个比一个烂,连每年两次的操阅一事都置若罔闻,基本就是写个假奏章虚报瞒上,敷衍了事。很多八旗部队都是在这一时期垮掉的,他们缺乏纪律约束,平日训练无人问津,兵士们也都乐得逍遥自在,整日得过且过,抽着鸦片烟,混着小日子,有战斗需要了,就远远放枪解决,据《议汰兵书》记载,这一时期的八旗兵们普遍有以下情况:
清朝皇帝也知道一些八旗的腐化情况,有一次当咸丰帝发现有文人吹捧某地有能够拉开12力弓箭的士兵时,直接痛批对方不懂军事,在胡说八道,因为在他印象当中,自己的部下连“能开八九力弓射箭者已属寥寥”,可见清军战斗力下滑之严重。
而这再加上武备废弛和没有严格军纪约束等情况,八旗军们又能有多少战斗力呢?
要知道在鸦片战争时,英军们发现很多八旗军们都能用火绳枪与自己对射的有来有回(英军使用燧发枪),但是一等到自己主动发起白刃冲锋,刺刀见红之时,清军士兵们就纷纷转身而逃,部队崩溃,清军士兵们根本不敢拔出刀剑与冲锋的敌人展开白刃战(清军的火绳枪很多都没有装备刺刀,只有一些火绳枪上装有杈子,既能当射击支架,又能刺杀敌人),士气差到惊人。
双方的组织度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即使让八旗兵们使用英军的武器,与英军作战,鸦片战争时的清军还是仍然会输,八旗们已经没有了近战的勇气和技艺,因此就只能一败再败。这要是换了清初的八旗军来或是关外索伦营来,情况绝对大不相同!
要知道清初的八旗军作战可是最偏好身穿重甲,近战杀敌的了,所用的大拉力清弓,其威力堪比火器,比很多早期火器都强,即使对射不过英军火枪手,也绝不会连白刃战都不敢打了,而索伦人也还保留有不错的战斗力,能拉开强弓,弓马娴熟,堪称清中晚期的救火队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索伦人并没有参与鸦片战争,而且清晚期时,索伦营也快被时代淘汰了。
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占尽人数、装备、物资补给等优势的清军,面对初期缺少火器和先进武器,甚至拿着竹枪作战的太平军时,清军甚至都出现过己方1000多人被七个太平军打跑的情况,表现的一塌糊涂。
充分说明了清军战斗力的拉胯不是武器装备的影响,更多的是清军的管理制度,指挥体系,士兵训练,国家精神与意志体现等多方面的腐化,那些在长久和平下,客串治安警察的八旗军良莠不齐,内部管理一团糟,靠他们能赢就怪了。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只能彻底放弃八旗和绿营军,转而再重新起盘子,另外组建湘军和淮军,但这些部队在清朝优秀的匹配机制和环境之下,也只坚持了十几年,等到甲午战争时期,他们内部也早就腐化的不成样子了,拿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先进的德制枪和克虏伯炮,一样的闭着眼举枪乱射,一样的只敢远远打枪,一遇到日军冲锋就瞬间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