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提起清圣祖康熙皇帝,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其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堪称卓越,清朝的国土面积和综合实力都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因此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然而有很多人却不知道,清世祖顺治皇帝弥留之际时并不打算将皇位传给玄烨,而是另有中意的继承人。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由于不幸染上天花,再加上爱人与爱子相继去世,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之下,顺治皇帝于养心殿驾崩。由于顺治皇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因此在他去世前几天,清廷内部都在忙讨论谁来承继大统。据《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在提起继承人时,曾想到过自己的一位从兄弟,这也表示顺治皇帝想要继续执行八旗旗主共议制度,从众多兄弟之中挑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客观地说,这一想法还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当时清军刚入关不久,国内几个异姓藩王的存在令清廷如鲠在喉,另沙俄也对大清虎视眈眈,这时候显然需要一位年富力强的君主统筹全局。放眼望去,顺治皇帝的几个皇子都太稚嫩了,恐怕难堪重任。况且顺治皇帝本人在幼年时由多尔衮摄政,他怕幼子继位后也会和自己一样受到老臣欺压。况且当时满清入关不久,还没有被同化,所以没有立嫡立长的传统,在挑选接班人时更看重才能。
可能有人认为这个说法是空穴来风,不过汤若望的自述是能从其他史料中找到依据的,比如《王文靖公自撰年谱》中曾经对这事有所提及。礼部侍郎王文靖,曾经参与过皇位继承人的讨论,还说出了“岂敢顾惜身家,不力持正论”这样的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文靖本人是不支持将皇位传给兄弟的。不过为了避免触怒统治者,王文靖没有在书中明确记载此人的具体姓名,不过根据史料分析,和硕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恐怕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一,安亲王岳乐在此前的对明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中有一定的威信。第二,当时岳乐不满四十岁,正是开拓进取的大好年纪。第三,岳乐也是也是满清贵族中少有的开明人士,他懂得满人只有汉化之后才能长久地执政下去,并且他还大胆启用汉族官员来缓解满汉矛盾。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既是他被顺治皇帝考虑为继承人的原因之一,也是他最终郁郁终身的原因。
按照汤若望的记载,顺治皇帝在临终前有了将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的想法,还向这位钦天监监正征求意见。不过汤若望认为,虽然幼主继位可能导致政局动荡,但只要有一些老臣忠心扶持,很快就可以度过这一危机。倘若是传位给其堂兄岳乐,帝位族系的转移必会引发更大的危机。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天花盛行,只有玄烨此前得过天花并已痊愈,因而他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此外,以孝庄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也反对顺治皇帝的这一想法,传位于岳乐一事只好作罢。
顺治皇帝死后,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改年号为康熙。对这位堂叔,康熙皇帝一点儿也不友善,除了平定三藩之乱时被启用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外,岳乐此后没有被启用过一次。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安亲王岳乐去世,谥号为“和”,然而其身后遭遇并不和谐——因为贝勒诺尼攻讦,他被夺谥,还被降爵为安郡王。更悲催的是,岳乐的外孙女嫁给康熙皇帝八子胤禩为福晋。雍正皇帝登基后,胤禩及其亲属都遭到打击,死去的岳乐再次躺枪,安郡王爵被要求不准承袭。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岳乐的玄孙才被赏了个不入八分辅国公的爵位。一代宗室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感慨唏嘘。
参考资料:
《汤若望传》《清史稿·列传二·诸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