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期,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特别有意思,很有嚼头。
哪个时期?
两人亦师徒亦斗法的时期。那个阶段的李鸿章,在上海逐渐站稳了脚跟,宏图更呈展开之势,但无论怎么展,李的锋芒还是敌不过曾的。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依旧盖着后浪,这是两位晚清名臣心照不宣的大争。无可厚非。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小争,归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两人秉性不同,一位惯用痞子手段,一位坚守以诚为本,再加上两人是师徒是上下级却又各在一地各持各的算盘,如此一来,遇事暗斗自然就成了必遇之事,但这一点不俗,相反可称精彩,正所谓不争不知师之敬,不争不知徒之畏。
咱们今天一起聊的这段历史小细节,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单纯分出谁高谁低不是目的,毕竟一时之高低不是一世之高低,有精进意识的人是不会在意当下高低的,所以不妨认为咱们来聊这一段为的是体会如何精进。
下面咱们就回到那个历史当下。
在当时,曾国藩的悍将弟弟曾国荃久围天京却始终攻不下,这让朝廷着急上火更让曾氏兄弟心急如焚。在这不说满清朝廷的心态,只说曾氏兄弟的,当时,曾国藩的心急如焚比曾国荃的要严重的多,曾国荃是不管死活只想争功,曾国藩是又想争功又想避险。
争的是啥功?当然是独自攻下天京之功。
避的是哪门子险?别天京城没攻下,自个弟弟的小命给攻没了。
还有更要命的可能,自个弟弟的小命攻没了,其他人这时候跟进,踩着弟弟的尸体再把攻下天京城的不世之功抢走了,如此一来,那可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从长期看,满清拿下天京城应该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当下,李秀成已经带兵回援天京城了,自个弟弟又打死不撤,天底下没有比这更让人纠结让人恼火的事了,长期很乐观,短期要人命。
怎么办?
曾国藩执意要赌,曾国藩有些摇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的命令下来了,令李鸿章率领淮军火速赶往天京城,助攻曾国荃。
对朝廷的这个命令,曾国藩的真实心态如何呢?
李鸿章,你最好是能救命,不争功。曾国荃要是自个能攻下来,你就远远看着,如果有危险,你负责救命。
然而这样的想法能跟朝廷跟李鸿章说吗?
如此完美的自私方案当然说不出口,不到万不得已,只能看李鸿章为人处世的德行。
那李鸿章接到朝廷这个命令,又作何感想,有何打算呢?
势头正盛的李鸿章在当时可不是盏省油灯。
李鸿章认为,如果按朝廷的命令立马开拔前去,那确实太不地道,毕竟人曾国荃在天京城下苦围了那么久,这么就去了,这功抢的确实太明显了,曾国藩不说,就冲曾国荃的火爆脾气,那非得跟自己玩命。
但要是按曾国藩的想法来,那自个又太冤大头了,是你学生不假,但让学生做到这份上,很显然,李鸿章无法这么无公无私。
为什么说李鸿章惯用痞子手段呢?
痞子向来是不做绝对的好人,也不做绝对的坏人。
于是乎,李鸿章选择了中间道路,朝廷的命令先找借口拖着,但要白拖,也没那么便宜。
据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载,李鸿章在找借口不领命的同时做了两件事,一件,他对一部人讲,只所以这么做,那全是为了曾氏兄弟的利益着想,也就是说,你曾氏兄弟要是短期内拿下了这首功,那必须记他的好分他的功;另一件,李鸿章又对另一部分人讲,只所以这么做,那全是被曾国藩逼的,如果拖出了问题,抗旨的责任是曾国藩的,不是他的。
这等于什么?拖好了,功劳不能少了;拖坏了,责任跟自己无关。
够痞够精明吧?
可痞子手段在展现精明的同时通常也会暴露出不地道。
李鸿章的这个痞子手段就是如此,你对这人这么说,你对那人那么说,你当大家伙都不是明白人呀,不就是想只拿好处,撇清坏处嘛,这样玩两头算计,太不地道了。
不地道咋了?
反正最终的实惠是人李鸿章的,人李大人不在乎。
那曾国藩怎么应对李鸿章这两头算计呢?
赵烈文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不谋不求。
啥叫不谋不求?
李鸿章你小子不两头算计嘛,咱老曾只讲实际情况,绝不谋求所谓的算计,另外也绝不求朝廷求你李鸿章按照咱老曾的意思来。
于是乎,整个暗斗过程中,曾国藩给朝廷回复了一份辞气卑约的奏折,在奏折中曾国藩将实情陈述清楚,并表示尊重朝廷的意见。
在李鸿章那里,更是如此,丝毫不流露出相求的意思。
如此一来,李鸿章想把坏处推过来的想法,落空了;手里邀功的把柄似乎也没那么明显了。
再仔细琢磨下,曾国藩表示尊重朝廷意见,但也绝没让朝廷去催李鸿章,至于你朝廷催不催,你根据实情来。
再到李鸿章那里,还是那句话,不催你去,也不催你不去,咱只说实情,就不说方式方法,至于你李鸿章是去是拖,你也根据实情来。
一个不谋不求,踢出两个皮球。
李鸿章你小子尽想着便宜事,怎么可能!
为什么说曾国藩要高明一些?
李鸿章想的是谁比谁傻,曾国藩想的是大家都高明,与其纠结算计,不如让你们自己衡量。
只要自己姿态摆的好,摆的妙,聪明人自会衡量得失,拿捏行事的分寸。
可以说,两头算计遇见不谋不求,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样,一切算计皆枉然,是聪明人,该干嘛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