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这个外国人为何把大清比喻为一艘破船?

这个外国人为何把大清比喻为一艘破船?

1793年,正值大清盛世,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马嘎尔尼为代表的庞大使团来到大清。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在他们的眼中,大清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当时欧洲强国纷纷希望和东方强国大清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加强联系。当时这个英国使团规模庞大,成员们乘坐5艘战舰,随员有700余人,包括了外交官、青年贵族、学者等精英团体。为了彰显英国的国力,马嘎尔尼的庞大使团还带来了众多的礼品,包括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先进的枪、大炮、世界地图等等。

不过,当马嘎尔尼登上大清国的土地,他马上发现跟他们想象中不一样。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记述说:“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比。”马戛尔尼的日记中也写道:“大清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

的确,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在乾隆帝的统治下,实现了宏伟的乾隆盛世,缔造了清朝最后的昌盛,但的确危机四伏。

不过,这次马嘎尔尼的访华很快就遇到了不快,英国“蛮夷”平时给国王行礼也就是鞠躬,哪懂得天朝规矩。要知道来到中国觐见乾隆帝是必须行磕头礼的。

马嘎尔尼当时想,凭借军舰大炮、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武力已经征服了非洲、美洲等,堂堂的大英帝国怎么能下跪呢,于是马戛尔尼坚持不给乾隆下跪。

乾隆大帝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其余国家皆为蛮夷,无论是周边的国家还是远方的欧洲,还不都是自己的藩属,谁还不是匍匐在自己的脚下?

所以,双方互相看不上。

而这个在日记里把大清国比喻为一艘破船的外国人,也把他对大清的轻视带回了欧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清帝国,马嘎,乾隆,欧洲,日记,外国人,比喻,破船,英国,天朝,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大清帝国,马嘎,乾隆,欧洲,日记,外国人,比喻,破船,英国,天朝,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大清帝国,马嘎,乾隆,欧洲,日记,外国人,比喻,破船,英国,天朝,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