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同治时期,在北方活跃着一支武装力量,比太平天国还让清政府头疼,它就是捻军。
清政府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无力对整个社会进行有效统治,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更是给清政府一次重重的打击,为了赔款清政府不断加强对人民的压榨,老百姓的负担空前沉重,于是在这个阶段,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反清农民武装势力捻军运动。
史书上称捻军运动是19世纪与太平天国运动齐名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反清斗争。
为什么说捻军能与太平天国齐名呢?
主要是捻军主要活跃在北方,对清朝首都的威胁更大,它当时活动范围涉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10个省,它比起太平天国来,有个显著特点就是骑兵强大,最强盛时期拥有骑兵多达10万人,而且都是能征善战的老兵。捻军由于战功赫赫,引起洪秀全的注意,里面不少人被太平天国封王,比如沃王张乐行、奏王苗沛霖、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等。
其中,张乐行更是被百姓欢迎,有当时的歌谣为证“想老乐,盼老乐,老乐来了有吃喝。他打仗,咱跟着,一齐同把清妖捉。”捻军甚至有志向进攻清朝首都,当时歌谣说道“要想活命快入捻,穷汉子跟着老乐干。你拿刀,我拿铲,非得搬掉皇家官。”比起太平天国的北伐,捻军更有地利之便。
随着捻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在河南活动也越来越频繁,1859年3月后,连续取得了捻军历史上的北舞渡战役和野猪岗战役,捻军是胜利使清政府十分无奈,当时河南巡抚陆应谷就说:“所调本省、外省精兵,统计四千二百余名,分布各处,尚形单薄”,可见对清政府带来的消耗是不可估量的。
1859年5月,刘天福、刘天祥、刘玉渊、刘学渊等部捻军二万余众进入山东,与山东民众武装联合进行火热的抗清运动,连清廷王牌师僧格林沁蒙古马队也深陷泥潭,一时无法脱身南下。
捻军在江苏也是取得了不少战况,清江浦大捷是捻军东征苏北所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它象一颗巨型炸弹在清军中产生强烈震撼,钦差大臣和春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就忧心忡忡地说:“查清江系南北锁钥,距淮郡(安)止四十余里,并有间道直通里下河各属,万一捻股长驱下窜,淮南腹地处处可虞。”
可惜,后来,捻军没有集中兵力,反而分为东、西两部,步了石达开的后尘,1865年,清大将僧格林沁部被全歼后,清政府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全力围剿捻军,捻军最终被左宗棠、李鸿章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