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曾为大家介绍了清朝廉吏孙嘉淦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大清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今吕梁方山县)人,祖籍位于今吕梁柳林县于家沟村,被康熙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早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龙就参加了乡试,因发现考官收受贿赂,便在试卷上写文攻击,结果出榜后只考取了一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虽然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后面的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赡养其父为由,放弃了做官的机会。
清朝建立后,于成龙也参加了多次科举,但都未能乡试及第。后因生计劳累奔波,只得暂时放弃科举。顺治十八年(公元1611年),于成龙进入国子监,结业后清廷将他分配到偏远荒芜的广西罗城担任县令(正七品)。因非科举而入仕途,其前途可谓渺茫。其次,广西罗城过于偏远,亲人纷纷劝阻,但他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毅然辞别父母妻儿,只身赴任,时年44岁。
说起来,清廷对广西的有效统治还不足两年。于成龙上任之初,只能住在当地的关帝庙中,因为乱世之初,盗匪横行,他采用重典治理罗城,很快将县城治安整顿了一番。同时,他又鼓励农耕,还以身作则耕种农作物。为发展农业生产,流民只要肯在罗城定居,县令于成龙就会亲自欢迎并鼓舞其放心生产。在他的治理下,罗城发展很快,三年任期结束时当地百姓十里相送,人称“于青天”。
因其卓越表现,两广总督金光祖在考核中将他评为广西省唯一“卓异”。于成龙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此后又历任湖北黄州府同知、知府,同样在考核中被评为“卓异”。连续三次因工作成绩卓越而考核的“卓异”,于成龙的光辉业绩无法掩盖,他由此进入康熙皇帝视线。事实上,这样的成绩在整个清朝也极为少见。
普通官员一旦进入皇帝视线,只要不犯错误、有能力,那么升迁几乎是注定的。于成龙此后果然平步青云,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出任两江总督(从一品)。对于他19年间连升11级的惊人速度,却从未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或许是因为于成龙除了工作成绩突出外,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于成龙调任湖北之后,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如不是被人发现,很难想象他竟然和仆人吃的一样。担任两江总督时,人们赫然发现这位封疆大吏居然吃不上肉,整天都以青菜下饭,一时间全省哗然,给他起了个“于青菜”的绰号。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龙不仅严于律己,御下也非常严格,因此无人敢在他眼皮子底下谋私。他撰写的《新民官自省六戒》,更是被被奉为清朝地方官的行为准则。在执政方面,他秉公执法又不滥用刑罚,多数冤假错案得以在他手上平反,时人称之“于青天”。
从政二十余年,于成龙与家人聚少离多,赴任从不带家眷,孑然一身。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终因操劳成疾去世,遗物仅一件朝服。康熙皇帝破例亲撰碑文,金陵百姓闻之痛哭流涕,送葬队伍多达30万人,绵延二十余里,哭喊嚎啕掩盖长江流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