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对普通百姓而言,君临天下、执掌权柄,似乎是想都不敢想的“罪过”,然而对那些皇子皇孙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太遥远的目标。虽然自古就有嫡长子继承制,而且历朝历代都将其视作维护封建伦理的根基,然而真要以此标准审查五百余位皇帝的上位史,就会发现其中的嫡子和长子几乎少得可怜。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弑弟,血溅玄武门,最终仍凭其文治武功而名垂青史。说穿了,有谁会在意皇位是怎么来的呢?在权力面前,兄友弟恭不过是个笑话而已,当不得真。
然而做父亲的,毕竟不愿看到兄弟阋墙的悲剧发生。早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就立下规矩,明令嗣君不可杀兄弟,违者直接逐嗣。不过这没起到什么效果,皇太极先后诛杀了几个亲兄弟,就连摄政王多尔衮也没少沾兄长侄子的血。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的皇子众多,有才华的更是为数不少,几乎人人都有野心,纵使皇帝早就册立太子,也挡不住诸位兄弟环伺,大家为储君之位争得头破血流,有人因此被废,有人被削籍为民,有人幽禁终身。这场“九龙夺嫡”的大戏至今仍受各位编剧的喜爱,其精彩激烈程度令世人看得是津津有味。
这场争斗的最终胜利者——雍正皇帝,自然不愿在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也是如此。于是他绞尽脑汁,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早早就把遗诏放在乾清宫的匾额后面,等到他驾崩之后,众人取下遗诏打开即可,倒是有效减少了兄弟之间的纷争。然而这并非万事大吉,就算指定的继承人顺利登基,兄弟相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当年大家平起平坐,今日其中一人为天下之主,有的兄弟在嫉妒之下会搞点儿小动作,而皇帝本人也会对其中一些人心生忌惮。如果想要在皇帝的猜忌之下颐养天年,那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许多人往往还不按套路出牌。比如雍正皇帝第五子、乾隆皇帝之弟——和硕和亲王弘昼。
爱新觉罗·弘昼,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其父胤禛当时还没继位。对于这位聪慧过人的儿子,胤禛十分宠爱,登基为帝后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册封其为和硕和亲王。作为亲王,弘昼自然是能过上衣食无忧的优渥生活,况且他与四哥弘历关系亲密,因此在乾隆朝依然备受恩宠。不过他并没有尽心尽力地辅佐新君,反而倚仗着兄长的厚遇而肆意妄为,傲慢跋扈。在朝会上因为意见不和,弘昼直接把一等公、军机大臣讷亲当场痛揍一顿。乾隆皇帝明明就在龙椅上坐着,对于这种扰乱朝会秩序的行为硬是没出手阻止,只是轻言细语地劝了几句——毕竟讷亲乃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曾孙,祖父遏必隆官至太师,还是要给点儿面子。不过此事却将乾隆皇帝的态度展露无疑,从此再无一人敢惹这位暴躁王爷。
有意思的是,弘昼不仅在朝堂上鲁莽任性,在家里更是无比荒唐。在和亲王府里,弘昼的日常爱好不是吃喝享乐,而是拉着府邸中的男女老幼一起大办丧事。弘昼穿着寿衣,躺在棺材里打盹,时不时还抓点儿祭品来吃,一副悠然自乐的样子。对于自己的葬礼,弘昼向来主张风光大葬,所以每次都要置办齐全,还要附近的文武官员都来吊唁。对弘昼来说,这就是一种享受,所以过不了多久就要来一次,份子钱都收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
如此荒唐过分的举动,自然有很多大臣看不惯,私底下议论他的人很多,还有人向乾隆皇帝打小报告。然而乾隆皇帝听完只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不仅不批评责骂,反而还将他陆续擢升为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玉碟馆总裁、议政大臣等职,并给予丰厚赏赐。慢慢的,一些大臣回过味了,这才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啊,太了解皇帝的心理了,这才叫活得通透。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弘昼因病逝世,时年58岁。得知皇弟去世,乾隆皇帝发出了“朕弟和硕和亲王秉性纯诚,持躬端恪,髫年共学,友爱实深……吾两人者,相规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天伦之乐无过于是”的感慨,下诏赐谥号为“恭”,破例令其子永璧袭封和亲王(非世袭罔替爵位本应降等袭封)。
按照《谥法》中的解释,能做到尊贤敬让、既过能改、爱民长弟、执礼御宾之类的人才能获得“恭”,弘昼与此显然毫不沾边。不过这位碌碌平生的大清亲王,不仅自己过得富贵逍遥,还保全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也成就了与乾隆皇帝的兄弟之道、君臣之道。说起来,弘昼也曾是位张扬少年,但当兄长成为皇帝,也许只有他那种荒唐无稽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而这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诸王六(圣祖诸子、世宗诸子)》《清实录·高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