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分别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大师,西方的便是莎士比亚,其四大悲剧跟四大喜剧早就被翻拍成无数剧作,在世界各地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中国这位戏剧大师虽然知名度上不如莎士比亚,但论起其文学成就,未必会比莎士比亚差,他便是汤显祖。
汤显祖生于公元1550年,出身书香门第,家中充斥着一股求学爱书的氛围,耳濡目染下,汤显祖五岁便进入了家塾读书,十二岁便可以提笔作诗,二十一岁就高中举人,名动一方。当时明朝已经属于中晚期,统治者是几乎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也正是如此,明朝整个社会都腐败不堪,本应该是选拔人才的科举也成为了一场作秀,他们随意操控科举,把自己的子嗣选为进士,埋没了太多人才。
张居正当时便是如此,曾在两次科举上涉嫌舞弊,想把自己儿子弄为进士。但张居正也怕事情暴露,传出去名声不太好听,于是他就找到了汤显祖以及沈懋学等名动一方的举人,想让他们同批参加科举,为自己儿子作陪,好让录取结果看上去不那么假。得知此事后,沈懋学欣喜万分,立刻答应了张居正,而汤显祖则是不为所动,洁身自好,最终沈懋学高中,汤显祖落榜。
待到张居正去世后,又接连上任了两位宰相,他们早就听闻汤显祖才学过人,便企图对其进行拉拢,以不通过科举进士的手段让汤显祖入朝为官,但汤显祖却选择了拒绝。毕竟他一向清高,不愿以如此方式令自己蒙羞,自然是想证明自己。可这一等,就是数十年,一直到三十四岁时,汤显祖才考上进士,担任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太常寺博士,位置形同虚设。
但汤显祖却不以为然,整日跟一些有名的学子交谈思想,谈古论今,日子过得也算清闲,也是在此期间,汤显祖写了一部叫做《紫箫记》的戏剧,但却有人说他戏剧在影射朝政,甚至有人想借此对汤显祖下手,无奈下,汤显祖只能停笔,十年后才重新续作,并把戏剧更换了个名字,叫做《紫钗记》。但这并不代表汤显祖畏惧权贵,毕竟他早年就曾拒绝张居正,之后发生的事情更证明了汤显祖绝不是怕事之人。
汤显祖在南京为官多年,期间跟王世贞所领导的后七子复古一派有些思想上的冲突,汤显祖就把后七子的作品拿出一些进行解刨,挑出其中的毛病,并嗤之以鼻。消息传到王世贞耳中,王世贞当时位高权重,但也对汤显祖不畏强权的臭脾气很是无奈,只能一笑而过。
公元1591年时,汤显祖在南京混得稍有起色,却突然上书了一篇文章,名为《论辅臣科臣疏》,文中用了大量讽刺的语言,毫无夸张的描述了以申时行为首的一行大臣的贪污腐败,以及万历皇帝多年毫无作为的事实,句句感人泪下,充斥着汤显祖的愤怒。也正因此,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勃然大怒,将其贬到雷州半岛前去做典史,极度远离政治中心,跟流放也没什么区别了。这还是因为明神宗不算嗜杀之人,而且汤显祖名气比较大,算是一方文坛领袖,明神宗以及申时行贸然将汤显祖处死,定会引来大量士人的反抗。
经过此事后,汤显祖有些心灰意冷,虽然后来被迁往内地任官,但他也已经没有了出仕之心,几年后,汤显祖选择辞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正是在自己的家乡,汤显祖创作出了其最具有文学以及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牡丹亭还魂记》,这部戏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给读者描绘了一个虚拟而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人鬼之间感天动地的恋情,位列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
这篇作品究竟有多轰动呢?在它问世之前,中国爱情类戏剧作品当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西厢记》,相信喜欢读红楼的读者对它一定不会陌生。而在《牡丹亭还魂记》出世后,《西厢记》也难以与其媲美,在爱情类戏剧作品中的地位也只能暂时性的居于第二。
随后,汤显祖又做出了两部戏剧,分别是《南柯记》以及《邯郸记》,虽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跟《牡丹亭还魂记》一笔,又一些小巫见大巫了,所以反响并不是很大。除此之外,汤显祖还喜欢写一些诗文,但成就并不是很高,只是比普通人要强,跟李白杜甫这种诗文大师比,依旧差了很远。
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汤显祖专攻的一直以来都是戏剧,他戏剧的成就在我国历朝历代不敢说第一,也足以名列三甲,即便看遍世界,能与其媲美之辈也是凤毛麟角,而他也因此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另有一说为关汉卿,但文学界更令人接受的还是汤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