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圈 热点 晚清时英国通过《天津条约》使清朝提及英国时不得使用“夷”

晚清时英国通过《天津条约》使清朝提及英国时不得使用“夷”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把中原周边的一些民族称为“夷”。其实“夷”这个称呼最早只是代表特定方位的少数民族,也就是位于中原东方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早期“夷”字其实并没有负面含义。后来随着“华夷之辨”等观念的出现,“夷”在汉语里才逐渐有了一些负面含义。但这种负面含义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孟子》里就曾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刘渊也说:“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生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

而在清朝前期,顺治帝指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地而名,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何异?孟子云,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雍正帝也曾以此为据说过“夷”是“方域之名,自古圣贤不以为讳”。所以在近代西方人来到亚洲之后,早期中国人也曾将他们称为“夷”。但因为“夷”的部分含义有贬义,所以这个称呼很快就引起了欧洲人的不满。从咸丰二年(1852年)开始,英国任命的第三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咸就多次向两广总督柏贵提出抗议,要求中国中止将英国人称为“夷”。而当时柏贵和其它一些中国官员都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为什么英国人会对这一在他们看来只是代表方位的中性称呼如此反感。

签订《天津条约》

所以在之后的几年间,中国仍然继续使用了“夷”这个称呼,欧洲人则持续对此表达了不满。而这种情况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才做了个了结。在这一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吃了败仗的清朝,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而在与英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第51款中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所以在此之后,在清朝和各项官方文书中,“夷”字完全被在欧洲人眼里更加中性的“洋”字所取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称呼,含义,清朝,北狄,文王,条约,中国,柏贵,英国,西戎,知识科普

今日话题圈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称呼,含义,清朝,北狄,文王,条约,中国,柏贵,英国,西戎,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称呼,含义,清朝,北狄,文王,条约,中国,柏贵,英国,西戎,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