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回望一个男人的一生,6岁被立为王储,22岁登基为王,27岁敢与世界两极之一的苏联对抗,在32岁时遭到软禁,仅两年之后便重新上台。
46岁到56岁十年间发动两次革命,他的每一次举动都是世界的轰动新闻,他的政权是每一个政客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甚至他英俊的外表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这样的一生,是普罗大众都羡慕的一生,可如果拥有这样一生的代价是在晚年时被迫流亡,孤死异乡,那这样的人生是否还有意义呢?
这个男人就是:伊朗最后一位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伊朗群众眼中的卖国贼,美国五角大楼的看门狗,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代弃子。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作为二战结束后,伊朗的最高执权者,巴列维的出身就带有强烈的色彩。他是礼萨·汗国王的长子,与传统的王储不同,巴列维从小接触的不是伊斯兰主义,不是阿拉伯文化。
与他如影相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是基督和教会,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见证了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英美的发展,这些国家没有说一不二的王室政权,真正的话语者是文官集团。
他们的国家机器运行不需要披着神秘外衣的国王,他们相信暴力,相信真理,相信工业革命和政治改革……
这些都给年轻的巴列维带来了思想上的激荡,但也为他日后向美国屈服,沦为美国傀儡埋下了伏笔。
在巴列维初登王位时,开始大刀阔斧改革的重点就是石油,通过强硬的态度和政治上的斡旋,伊朗最终从英国手中收回了关于伊朗石油的控制权。
而这一改变,使得巴列维在伊朗的名望上升到顶峰,社会的呼声越来越越强,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能让巴列维走上一个新的高度,也能使他跌落神坛,这些暂时按下不表,晚年的他应该深有体会。
其实在32岁之前的巴列维是一个不错的年轻君主,他虽然不能把伊朗从石油输出机的窘境中带出来,但也在为伊朗的发展殚精竭虑,而一切的改变要从他32岁那场政变开始。
他被软禁了!
摩萨台首相因为在石油权收复过程中强硬的态度得罪了大佬英国,遭到了英国的猛烈报复,即使在伊朗国内,摩萨台的民意支持率极高。
他来自伊朗人民,但石油收入的缩水也意味着,势必会有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会被损害,于是乎,一大批一大批的示威游行者走上街头,拉起横幅,向摩萨台表达着不满。
摩萨台首相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摩萨台也与国王巴列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裂痕,正是摩萨台的雷霆手段之下,巴列维遭到软禁,禁止其与国外接触,不断打击支持国王的权贵家族。
那个时候的巴列维在外人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了,甚至就像一个阶下囚一样。这时候的巴列维看着依然来来往往的人,看着这群曾经诚服他的人,他陷入了沉思……
他开始相信,只有握在手中的权力才是真实的,他不再是那个为了国家利益而努力的年轻君王,而是一个为了权力而苦心经营的政客。
他蛰伏了两年,他的城府越来越深,对这个世界的仇恨也越来越深直到两年后的一天,一个带着蹩脚口音的人来到他面前。
“跟我们走吧,我们能给你曾经拥有的一切”。是的,这就是美国,五十年代的美国
于是乎,1953年,血雨腥风平地起,巴列维在美国的支持下重新回到了伊朗的权力顶点,当他坐在王座上时,美国看着他。
“既然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接下来,就该是我们了”。时值而立的巴达维突然明白了,这条不归路他注定要跟美国走到黑了,也注定有些东西他永久地失去了,比如尊严,独立国家的自由。
在重新执政之后的巴列维采取了比之前更严厉的高压政策,他在父辈的基础上,再度加强中央集权,议会和参议院成为王室的附庸。
在假民主的外衣下,实际上的伊朗仍是一个国王控制下的机器,而并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在巴列维的带领下,伊朗进入飞速发展但也充满畸形的时期。
石油的开采与出口为伊朗人带来巨额财富,但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导致伊朗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滞胀,甚至倒退。
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平民收入的差距,城乡差距的扩大和人民对收入水平的日益不满,为78年的黑色风暴埋下了导火索。
在我们来看美国与巴列维政府的关系其实并非一直都如胶似漆的,其关键本质就在于,巴列维政权代表了伊朗人民的共同利益,就势必与想掠夺伊朗石油的英美等国有不可调和的对立。
对于美国而言,伊朗是谁执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伊朗地底下的石油能不能送往北美大陆,能不能送往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
所以,美国的扶持是失衡的,美国中情局给的支持是情报上,是政治上的,对于伊朗日益失衡的收支情况和民众对于政府高压政策的反抗,他们并不关心。
伊朗作为一个伪民主国家,其实本质上都是在为巴列维一个人服务,当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的权力中心,而没有制度与法律去限制他时,他终究会走向一条不归路。
巴列维的个人财富得到迅速笼聚,仅七十年代初的一场纪念活动中,巴列维个人出资金额就高达两亿美金。
巴列维(中)
这样强烈的财富落差必然导致伊斯兰教徒和信众的不满,他们认为国家的财富没有用在改善社会问题上,而是被挥霍掉了。巴列维的统治也就到头了!
而伊朗的老大哥美国,更是一个靠不住的角色,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和总统选举制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政策的延续性。
随着不同政党的更迭,代表不同阶级的总统上台,白宫对同一件事的态度也总是发生着变化。而即使总统没有更换,为了选票和民意,同一个总统也常常前后言论不一。
比如77年时,卡特总统还与巴列维亲如兄弟,一同阅兵,一同进餐。可仅仅两年以后,美国便对巴列维政权的倒台置之不理,甚至诱使巴列维流亡海外。
而对巴列维想会见总统的请求更是一口回绝!这正说明,美国这个后台不足以维持巴列维的统治,能维持的只有他的民心和制度。很可惜的是,他都没能拥有。
时间线拨到1979年,此时的巴列维已经60岁了,他已经不再年轻了,不止是身体,也是心理。当政的这些年里,他发动了两次革命,65年的白色革命,76年的开明运动。
以及其间数不清的民众镇压行动已经磨平了他的心志,现在这个老人已经疲惫不堪了,但他依然紧紧攥着手中的权力,他不敢放手,虽然他知道那一天快了。
终于,在1月16日,一个普通的早晨,这位末代国王离开了他的故土,他的权力顶点,从德黑兰起飞,但是飞机上的他依然抱有幻想。
德黑兰机场,巴列维国王夫妇登机前
二十多年前,也是这样的时候,美国把他推回了王座,他相信,他亲爱的主人——美国,不会放弃他的。
然而,坏消息却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华盛顿当局原本安排他在安娜伯格庄园的计划被搁置,他提出与卡特总统见面的要求被回绝。
他开始想起离开故土的场景,来为他送行的还是他的臣民们,还是他故国的人。试问后主魏中乐,可曾思我蜀道情?
终于,埃及方面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埃及驻伊朗大使传达了埃及愿意接纳他的意见,他来到了埃及的阿斯旺,在这里他年老的身体里又开始了幻想。
他认为他的美国主人说不定会重新计划,然而他等到死都不曾等到这一天的到来,1980年的7月27日,这位在晚年流落他国的老人死在了开罗。
而这一次,他也与历代国王不同,没能享受到国王的规格,连最起码的死在家园都没能做到。
其实,伊朗的王权政治体制已经烂到了骨子里,绝不是靠美国的扶持就能重新站起来的。你以为是经济的落后才导致了伊朗国王的逃亡?错!恰恰相反。
七十年代的伊朗虽然仅仅只有两千万的人口,却在一年的GDP总量中排到了世界前列,其国民富裕程度难以想象!而正是在巴列维的执政时期,伊朗的经济增速在8%以上。
而与之相对应的,伊朗的军事实力也相当强大,那么到底是什么才导致了巴列维政权的倒台,以至于都要死在国外也不肯回去?
正是美国的授意下,巴列维对于民众的游行,反抗,一味地采取强硬的镇压政策,才有了19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
而这一次的爆发直接犹如一把大火,让巴列维政权顷刻间崩塌覆灭。其实在巴列维离开后的日子里,伊朗并没有恢复其往日风光,伊朗的经济飞速倒退,沦为欧美各国的石油油库。
躺在病床的巴列维
相信长眠地下的巴列维如果看到,是否会想,让伊朗走上一条民主而不失自由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历史正因为不可重来才让人向往,巴列维的故事已成过往,但他的结局相信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