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忠义与屠戮,进步与落后,矛盾纠结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忠义与屠戮,进步与落后,矛盾纠结

文/花开无田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存在让人爱恨交加,开辟疆土、奠定版图是它,闭关锁国、祸国殃民也是它清朝是封建君主专制达到巅峰的朝代,同时也是看不见骨气文人的朝代,从紫禁城放眼望去,奴颜屈膝的官员数不胜数。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只有两个,蒙古人的元朝和满族人的清朝,元朝的统治者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对汉族文化不能很好地接受,任用汉人为官只是一种统治手段。反观清朝,同样是有三六九等的民族等级,却能允许汉族官员进入内阁这样的中央权力机构,并且还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拉拢民心的统治手段可见一斑。

清朝自1636年建立,前身是后金,自1911年结束,存在了276年,即使清朝被革命派推翻后,仍有不少遗老遗少留着长辫子,以至于革命派只好抓人强迫剪辫子。

众所周知,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长矛和坚盾斗不过洋枪洋炮,晚清为了延续寿命,开展了维护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内部领导者是恭亲王奕訢,而地方的领导者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除了奕訢是满族贵族以外,洋务运动的骨干力量都是汉族官员。太平天国运动后,自甘堕落的八旗子弟早已丧失了战斗力,无力应付太平军,反倒是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和淮军镇压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

毫不夸张地说,晚清依靠四位汉族大臣才得以延续几十年的寿命,不然早就土崩瓦解了。功勋卓著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被看作晚清四大重臣,而湖南人曾国藩居四人之首。

论资历,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李鸿章曾在其府中做过门生。比曾国藩小两岁的左宗棠,则是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两人亦师亦友,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情。贵州人张之洞和以上三位关系匪浅,都属于共识的洋务派官员,同朝为官的同僚。

论功劳,曾国藩一手创立的湘军,为镇压太平军起义做出突出贡献,连咸丰帝都对他十分倚重。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在曾国藩许可和帮助下才得以创立的,没有湘军也就没有淮军。

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将目光放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际,赋闲在家的曾国藩接到清廷的一份谕旨,要他负责湖南团练。作为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曾国藩面临的是要转变身份,带领一群普通乡民去对抗连清朝正规军都难以对付的太平军。

曾国藩没有逃避,而是坦然接受了这份责任,近代历史的汹涌河流,也因为曾国藩的决定而改变河道,拐了一个猝不及防的弯。作为一名从未上过战场的书生,曾国藩从出山的第一天起,就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不计成败得失,也不顾安危祸福。在征讨太平天国的历次战争中,曾国藩两次试图自杀,多次留下遗嘱,随时做好“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准备。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承德的避暑山庄病逝,年幼的同治帝即位,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宫廷政变,清除了顾命大臣集团。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一改咸丰帝慎用汉族将领的原则,任命曾国藩总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一下子位极人臣、兵权在握,这让曾国藩又忧又喜,忧的是身居高位务必要小心谨慎,喜的是朝廷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

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入天京,失去控制的湘军为报死伤惨重之仇,几近疯狂地屠杀城民。天京的陷落,意味着剿灭太平天国的任务完成,曾国藩扬眉吐气之余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一个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隐患。

本以为朝廷会按照军功加官进爵,可实际上曾国藩却接到了数次写满责罚和警告之词的谕旨。如果说口头警告曾国藩还能接受,接下来的军事调动则让曾国藩大失所望。摆在曾国藩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是接受调整,裁撤湘军,以明心志;二是保存实力,趁机反清,割据一方。然而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曾国藩不可能做出悖主谋逆的事情,尤其是忠君爱国的理学发展顶峰的晚清。曾国藩很快向朝廷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他近乎自残式地裁撤亲信部队,如果不是心腹拦住的话,恐怕曾国藩连最后的两万湘军都不会留下。

曾国藩是一个相当纠结和矛盾的人,他严肃认真却也风趣幽默,他推崇仁爱,却又纵容部下滥杀无辜,他提倡为官清廉,却对属下贪赃枉法的行为视而不见。

尽管曾国藩提倡洋务运动,学习西洋技术,但又格外排斥西方文化,子女治病的时候请来西医,曾国藩都会避之唯恐不及。曾国藩的设想,是一个军事力量强大、工业水平优越、科学技术发达的封建帝国,像德意志帝国那样。

可他没有看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开明、思想体系的自由,食古不化的他至死都坚守着愚忠的思想,认为天命不可为。

因为愚忠思想,曾国藩拒绝部下劝他反清的请求,而是大刀阔斧地剪除羽翼,让朝廷统治者放心。曾国藩就像是楚汉时期的韩信,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对战的时候,韩信的军队已经超过了任何一方,可是韩信依旧选择支持刘邦,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同时曾国藩和韩信又不同,韩信会居功自傲地向刘邦讨要齐王的封号,曾国藩则是生怕功高盖主,一个劲地裁撤亲信部队。小心谨慎的曾国藩得以保全,他或许也是看到了自己的性格缺点,才会觉得自己能做人臣,却做不了枭雄。

曾国藩的矛盾还体现在他对妻子的态度上,信奉理学的曾国藩追求清心寡欲,却又十分羡慕妻妾成群、出入烟花场所的同僚。有一次,他见到后辈的小妾不禁怦然心动,回到家想着小妾的美貌,再看一眼卧病在床的老妻,不禁烦躁不安。可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曾国藩又开始反省自己,垂涎美色岂是圣贤之道?

1872年的农历二月,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用过午饭后,来到住所的花园散步,却突然觉得左脚发麻,紧接着一个踉跄险些摔倒。陪同散步的儿子曾纪泽立即扶住父亲,看着抽搐不已的父亲,曾纪泽立即叫人搬来一把椅子,然后叫来家人。过了一会,不能说话的曾国藩闭上双眼,与世长辞,安详地走完了矛盾的一生。

清廷有感于曾国藩的功绩,宣布辍朝三日,追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并在他的家乡湖南设立专祠,这大概是清廷对曾国藩劳苦一生的最高荣誉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忠义,文化,清朝,历史,朝廷,曾国藩,李鸿章,进步,名臣,湘军,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忠义,文化,清朝,历史,朝廷,曾国藩,李鸿章,进步,名臣,湘军,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忠义,文化,清朝,历史,朝廷,曾国藩,李鸿章,进步,名臣,湘军,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