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青年团的发起与早期发展真正得益于库尔特·格鲁伯和冯·席拉赫的努力和宣传。格鲁伯在青年团建立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青年团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到席拉赫成为该组织领导人以后,再加上希特勒对他的重用,青年团才真正开始迅速壮大起来,在吸纳青年成员过程中,除了自愿加入的成员以外,许多青少年是被迫加入或被实施非人手段进行强制加入。
希特勒青年团的发起人——库尔特·格鲁伯
1925年2月希特勒卷土重来,重新建立纳粹青年联盟,由于青年联盟中的领导人古斯塔夫·伦克缺乏领导天赋与组织经验,并且在组织中存在挪用公款的行为,因此受到指控,被逼辞职以后在政治界销声匿迹,所以领导纳粹青年运动的重任自然而言地落到了库尔特·格鲁伯的头上,格鲁伯借此机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出众领导才能,成功地组织了各种亲希特勒团体,1926年4月,采用“希特勒青年团”这一称谓,揭露了该组织企图为阿道夫·希特勒全心全意卖命的狂想。希特勒青年团的第一个团体就是由格鲁伯在普劳恩首先建立,主要参加人员是工人阶级,这一消息传到了一名叫鲁道夫·古伽尔斯的年轻人耳中,于是他也开始迅速建立多个青年团团体,这些小团体继续发展,直到在1929年党代表大会上,两千名青年团成员在历史性的仪式上第一次亮相,青年团的第一位领导人库尔特·格鲁伯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格鲁伯原是一名法系学生也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出生于萨克森的普劳恩,普劳恩是德国蓝领工人的重要集散地,这就决定了1933年1月希特勒掌权之前青年团人员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中的青年,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青年人也加入其中。因此“希特勒青年团”具有双重意义:第一,是运用到全部的德国青年运动,包括女子组织;第二,主要是指14-18岁男孩成员这一群体。1926年7月3日-4日,“希特勒青年团”由希特勒正式宣布成立,在成立仪式上,希特勒对着出席的所有青年团成员发表了讲话,格鲁伯被任命为青年团领导人,但是他并没有将青年团总指挥部转移到慕尼黑,而是选择在萨克森的普劳恩,格鲁伯认为将总部选择在普劳恩有利于该组织的发展壮大,因为在普劳恩聚集着大量的工人阶级成员,同时因为纳粹党的主要力量在慕尼黑,格鲁伯企图将纳粹青年运动独立于冲锋队之外,实际上这种努力并没有凑效,因为就连青年团的制服也是根据冲锋队制服设计的,棕色的衬衫、黑色的裤子和带有卐字的红色臂章。于是格鲁伯创造出了“青年领导青年”这一口号,并引入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旗帜、领章和神秘的标记符号,规定了青年团内部的各种活动与训练,主要是关于文化、教育和宣传方面的理论内容和鼓励体育、露营、行军和音乐等实践活动。虽然格鲁伯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希特勒青年团并没有获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纳粹领导层对青年团存在较大的分歧与敌意,因此格鲁伯遭到纳粹一些其他组织领导人的暗中作梗,如在1929年,在纳粹学生中一青年领导者——巴尔德尔·冯·席拉赫就曾经写过报告打击格鲁伯,他表示现在的青年团没有得到正确的领导,更重要的是人数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增长,1929年人数只有1,3000名,青年团依然是一支被忽视的力量,1931年希特勒青年团总部从普劳恩转移到慕尼黑,格鲁伯被迫辞职,并消失于政界。
希特勒青年团的得力干将——巴尔杜尔·冯·席拉赫
巴尔杜尔·冯·席拉赫是继格鲁伯之后希特勒青年团的第二位领导人,他于1907年5月9日出生在柏林一个温和有节制的富裕家庭,该家族拥有强大的君主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作为靠山并极度厌恶革命和共和国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因此席拉赫更加容易接受激进的纳粹主义,他从小就在音乐和文学的熏陶中长大,并表现出对诗词有极高的天赋,他是一个浪漫主义和敏感的孩子,渴望冒险和行动,并于10岁那年加入德国青年的相关组织,1924-27年间由于在慕尼黑学习历史和德国民族创作而对纳粹青年运动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双语流利的程度使席拉赫出类拔萃,但是他同样幻想着自己将会是领导艺术界和知识界的顶尖人物,1925年3月,希特勒与这位可谓青年天才的人第一次谋面,也就是这次谋面使希特勒对这位年轻人情有独钟,在同一年,也就是他18岁那年他成了纳粹党第17,251名成员,同时也成为了冲锋队的一员。希特勒曾经对他说过:“席拉赫,你跟着我一起学习吧。”席拉赫原是德国一位杰出的作词家和标语创作人,他特别擅长创作标语以刺激青年团成员,其中他创作的一个著名的纳粹标语是“我们的旗帜比死亡更重要”,这一标语使青年团的青年兴奋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同时由于他充满热情与谄媚的诗歌吸引了希特勒,所以得到了希特勒的欣赏和重用,成为希特勒的心腹。席拉赫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到青年团,而且他总是将青年团的建立归功于希特勒本人,并认为建立这样一个青年组织的想法首先来源于元首本人,这对于希特勒而言在当时可谓是极大的吹捧,并为其得到更多的支持卖好关子,很快席拉赫就打入了希特勒内部圈子,使其在二战之前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领导人,就连希特勒和冲锋队首领恩斯特·罗姆在他结婚时都为他当伴郎,可见席拉赫的过人之处和得到的器重之大。
“长刀之夜”血腥清洗将席拉赫拉进了希特勒的阵营,从那以后席拉赫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不过这也取决于希特勒的意愿,同时他成为第三帝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在许多青年眼中他就像神一般,地位仅次于希特勒之下,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1931年10月席拉赫被任命为纳粹党民族青年领导人,其实他于1928年就开始领导了纳粹大学生联合会,还有纳粹学生联合会,随着进入纳粹学生的机器,他不间断地参加反抗犹太学生的活动,没过多久,他就转移阵地,一心投入到希特勒青年团的壮大工作中。1932年席拉赫被选举进入国会成为纳粹劳动党联邦咨询委员会最年轻的首脑,同年由于阿德里安·伦特恩(希特勒青年团和纳粹学校联盟的领导人)的辞职对于席拉赫而言可谓是天赐良机,于是席拉赫继任了他的职位,并很快将纳粹学校联盟成员吸收进青年团。一旦席拉赫掌控青年组织事务,他就建立一个德国青年环委员会,包括青年团成员代表、天主教青年代表、军事青年代表、青年联盟代表、体育青年代表、贸易联盟青年代表等,但是一个星期以后,当青年环委员会安全建立以后,席拉赫下达命令彻底摧毁所有非希特勒青年组织并将他们吸收进入青年团。为了显示一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威力,席拉赫于1932年10月1—2日,在波茨坦组织首批青年团成员游行、演讲、操练和炫耀活动,这个偶然的事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约70,000名青少年的参与。
实际上从30年代开始希特勒青年团并不是最大的青年组织,所以席拉赫不得不将全部的心血放在青年团的人数扩张上,他组织所有的成员进行宣传活动,散发传单、发放小册子和张贴广告,集中浩浩荡荡的队伍游行,在大街上高喊各种宣传纳粹的口号,并召开各种欺骗性的会议,这种做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给那些还没参加运动的青年人证实一下在纳粹主义领导之下青年团的巨大威力,主要是“为青年团营造一种权力感和统一感,以显示纳粹的成功是无法抵挡的”。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帝国首相时,席拉赫企图吸收所有的德国青年人,他的目标是尽快地接管所有分散的青年小团体,将他们归于其麾下,全部纳入希特勒青年团的统治管理之下。1933年6月17日也就是席拉赫27岁时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帝国青年团最高领导人,这是青年团中最高的官职。席拉赫是一个积极的反犹先锋,实际上在他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他就变得反犹、反基督教,并对德国的统治阶层充满了向往,虽然他外表看起来很柔弱,温顺,但是在希特勒的指导下他要努力将德国青年培养成“快速、坚韧、刚强”的一代。优秀的人总不免会遭到妒忌和阴险的对手,“他的政敌撒播谣言,说他是同性恋、说他漂亮的妻子曾经是希特勒的情妇”,但是席拉赫从来没有忘记他的理想,那就是成为一名杰出的希特勒青年领导人。
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的吸纳
在席拉赫的大力宣传和欺骗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蠢蠢欲动或者想要尽快加入青年团,但是作为一名德国青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实际上并非易事,青年团人数不断增长实际上需要在各个方面层层把关,从血统到身体素质再到政治面貌,还有进入青年团以后的种种考察等,无数的关卡将很多青年关在门外,导致无法加入的青年人往往自寻短见,因为没有经过组织的考验就证明自己不是合格的德国青年,与其苟且地活着不如早点结束生命。从总体而言,加入青年团的青年男女需要达到四个标准,第一,血统的纯洁性,种族的单一性,也就是要求加入的成员祖先不能是犹太人,因此导致“在纳粹德国早期,一些德国犹太青年对民族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想努力改变被排斥的状况,使其成为纳粹青年运动的一员,然而他们的请求没有得到回应,所有的犹太青年都被拒之门外”,更有甚者,纳粹认为具有其他种族血统的孩子都是处于劣等行列的,包括“非洲人、中国人、波兰人或印度人等后代和几乎所有的有色人种”。第二,满足血统纯洁要求的孩子本身如果有遗传病或者家庭有遗传病例的都不允许加入,纳粹官方所界定的遗传病是这样的:癫痫病、精神分裂、耳聋、沉默、卖淫、精神迟钝和某种形式的性病、酗酒、同性恋以及天生有缺陷、血友病等,只要某一个孩子患有以上其中一种或多种遗传病,就会被青年团拒于千里之外。第三,应当属于政审阶段,加入的孩子应当对纳粹政治充满热情,具有共产主和社会主义倾向或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成员的孩子想要加入该组织自然是困难重重的,实际上投奔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孩子根本就不渴望加入青年团,他们甚至还集中力量一起打击纳粹运动。第四,当以上标准都符合了以后,孩子们在身体上还必须具有健美的特质,或者可以很快达到健美的标准,许多男孩和女孩就是因为患有哮喘而达不到这一要求,以致于失去了加入青年团的资格。身体的健美是青年团成员最重要的一个特质之一,它的成员有‘义务’去进行健美锻炼,而且青年团招募的成员必须通过一份体能评估,包括跑步和跳远,还有勇气测试。通过体能评估的成员,将要接受青年团专属医生在“生物遗传和种族思想方面的”理论的辅导,青年团的医生与领导人都积极倡导青年成员们明确“种族价值”的重要性,并扬言德国的未来就是靠纯种的德国青年人来支撑的。
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很多孩子进入这个看似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纳粹组织,但是纳粹官方更多的是实施鼓励和强迫孩子加入该组织的政策,因为很多孩子厌恶纳粹主义,厌恶充满诱骗色彩的青年运动,但是纳粹坚信他们可以感化这些青少年,用他们的行动召唤德国的未来。一些孩子成为青年运动一员是抱着伟大的政治理想并对民族社会主义充满了真诚的期待,席拉赫曾经说过,青年团是德国男女青年最好的归宿,特别是对于乡村地区的青年来说他们有了一个参加青年活动的机会,因为之前他们是没有机会参加青年活动的。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精英进入该组织,希特勒用权力和特权作为诱饵,并允许他们在青年运动中积极发挥威力和作用,而且还为那些努力为德国卖命的青年授予勋章,这样的待遇使青年们感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温暖与关怀。年轻的一代抱着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奋斗着却沦陷在成年人的无数欺骗中。有些孩子加入青年团纯属是出于在保守家庭中对父母的反感,“青年团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逃离家庭控制和家庭琐屑的机会,提供他们一种目的感、归属感和统一感”,在当时希特勒青年团的“名声”实际上并不总是正面的,青年团在一些家长眼里就是“缺乏监督和粗暴的男孩组织”,由女孩子组成的女子联盟内部变得淫乱,“女孩子们年纪轻轻就被鼓励为元首生孩子,因此导致组织内部有大量怀孕的女孩”。父母对孩子是几乎没有控制权的,席拉赫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所有的德国青年人的生命只属于希特勒。”席拉赫威胁那些拒绝将孩子送进青年团的家长,他们将会受到惩罚或拘留,干预或禁止孩子加入青年团对于父母而言很快成为一种非法行为,于是反对孩子加入该组织的家长人数逐渐下降了。
一些成员加入青年团只是为了和自己的父母唱反调,他们的看法和做法在青年团中得到了鼓励和重视,所以他们渴望为希特勒服务,纳粹官方也举行各种有趣和有挑战性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加入,如徒步旅行、露营、进行战争游戏还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加入青年团成为一种时尚,其实有一部分孩子是出于一种同龄人的压力,才迫不得已进入纳粹组织,因为作为自己的同学或朋友都已经成为青年团的一员了,如果自己还处在组织之外或在其他组织的话,就会受到同龄人的鄙视和排斥,从而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席拉赫在实行一体化政策过程中,取缔了一些所谓的非法的具有竞争力的组织,这样想要加入其它组织的青年人无处可去只能选择加入青年团,这可谓是对其他组织赶尽杀绝,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自愿加入该组织。同时如果不加入,还有其它逼迫的方式,那就是来自于青年本身所感受到的被排斥的感觉,而这种被排斥感也是纳粹阴谋的隐形手段,它和制服有着巨大的联系,只要加入了青年团,成员们几乎一整天都要穿着制服,那么非成员的青年则感觉自己是一种另类,同时也会被同伴和老师排斥与嘲笑,非成员还会受到老师在作业上的刁难,这种难以忍受的排斥感也是他们加入青年团的一个重要理由。
除此之外,席拉赫认为非成员的青年是没有资格参加纳粹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行军、露营、旅行和体育比赛等等,非成员青年成为纳粹青年生活的局外人。在工作上的刁难成为强迫青年加入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一个青年人不是青年团的成员,那么他或她不能担任老师、公务员或者进入其他各种行业,同时也拒绝他们的父母参加各种工作,一些青年加入仅仅是为了以后的事业与工作着想或者仅仅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父母有提升发展的机会……为了在工作上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些家长可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或者给予其压力加入青年团”。1936年12月1日纳粹官方颁布了《希特勒青年团法》,此举动实际上就是承认自愿加入青年团计划的失败,该法律规定所有德国青年无论喜欢或愿意与否都要加入青年团,于是加入青年团成为一种被迫的义务性行为。席拉赫曾经想要废除这一象征失败的法律,但是在1939年3月25日他发布命令,所有10—18岁的青少年都必须加入组织,他要恢复加入青年团的彻底义务性并继续制服拒绝“服役”的青少年。
当决定或被迫加入的青少年达到所有标准以后,他们会在希特勒生日那天也就是4月20日举行一个隆重的入团仪式,入团仪式以后,他们就成为了青年团的新成员,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新成员还要接受2-6个月的考察期,“在这一期间,孩子们的种族属性和遗传背景和他们对德国的责任心一起被考察”,通过考察以后,他们才能成为青年团的正式成员。二战前,希特勒青年团的人数发展情况如下:1923年人数为1,200,1924年为2,400,1925年为5,000,1926年为6,000,1927年为8,000,1928年10,000,1929年为13,000,1930年为26,000,1931年63,700,到了1932年末期,希特勒青年团拥有的成员人数还是相对较少,共有10,7956人,但是希特勒上台以后,1933年的末期青年团人数急剧上升,人数超过了2,000,000,这都归因于希特勒对青年团的重视和席拉赫的宣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