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
在1621年,努尔哈赤以八旗之兵,连克沈阳、辽阳,辽东之地几乎全部落入后金之手,而接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的袁应泰,自杀殉国。大明所损失部卒数万之多,对于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大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如何挽回局面?万历帝时驻守辽东的熊廷弼,被再次启用。
为什么会是广宁?
就如同函谷关、潼关比之于关中平原,剑阁比之于四川盆地,广宁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乃是大明王朝前出攻伐后金的桥头堡,扼守辽西,是山海关的门户之地,更是大明王朝在东北的最高军事机关驻地。
如何防守反击?
当熊廷弼被擢升为兵部尚书领辽东经略,他再次提出了他的战略构想。以主要兵力扼守广宁,从正面牵制努尔哈赤主力部队;并以天津为基地,集中海军,从辽河口北上攻击辽阳;继而以蓬莱为基地,绕鸭绿江北上,袭扰;并且派遣士卒渗透潜入辽东,进行破坏活动。
这是一套成体系的包围与渗透,结合了海陆军的完美军事战略构想。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钱,又从哪里来呢?如此庞大的战略构想,至少需要十几万大军,近十万匹战马。对于当时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又如何实施呢?还有一个令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熊廷弼的性格。史载其“秉性刚直”,喜欢责骂别人,并不好相处。
及发来兵不成兵、马不成马、每诘问来将、皆云院道不容挑选、甚有授意边堡、故将瘦弱搪塞者、除巳到者、容臣挑选发回换补外、其以后调将征兵、臣请以此责成各省镇。——熊廷弼奏章
此时的广宁巡抚为王化贞。而他提出的战略就简单许多了,给我6万大军荡平辽阳。当然从现在的史料来看,这是决然不行的。那么当时的明朝为什么会选择相信一个在辽阳之战中便已经体现了实力远非6万人能够击败的王化贞的“竖子狂言”呢?
很多人说到“廷弼为御史时,与国缙、宗文同在言路,意气相得,并以排东林、攻道学为事”,也便以为是作为御史时,熊廷弼得罪过并且攻击过东林党,东林党为此党同伐异。也有人归结于熊廷弼脾气不好,开罪众人。实则不然,也很好解释。
如果您上过班,2个项目经理,一个可能有真材实料,但是脾气不好,喜欢逼宫,要求甚多,不给我就撂挑子坚决不干(熊廷弼);一个喜欢自吹自擂,能力不行,但是要求少,关键是能够顶包(王化贞);相信您已经做出选择了。
并不是说阉党不支持,东林党不支持,其实从个体利益,团体利益而言,第一个人根本无法获得支持。而人则是社会人,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这也注定了熊廷弼的悲剧结局。
在经过了二人的“经抚不和”,众位同僚事实上根本不用选择就会站在了王化贞身边,毕竟即便失败了也有人抗不是,内阁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鸣、魏忠贤等也都成为了王化贞的坚强后盾。如此一来,熊廷弼虽然贵为经略事实上也只能指挥山海关的明军,王化贞却能够节制辽东军防。
1622年,正月十八,努尔哈赤还是来了。王化贞布置的其实并无不妥,构筑了以三岔河;镇武堡、西平堡、闾阳驿;广宁城防从外到内的三道防线。但是他却严重的低估了努尔哈赤的决心。外线的三万兵力与努尔哈赤而言被轻松突破。二十一日便已经挺进西平堡。守将罗一贯,面对李永芳的劝降,坚辞不受。被架空的熊廷弼也派遣了刘渠救援,王化贞则派遣了孙得功、祁秉忠增援。
为什么说我们会唾骂汉奸,一如石敬瑭被人呼做儿皇帝千年不止,秦桧跪在岳飞墓前800多年之久,无它这些人所造成的历史影响堪称巨大。而孙得功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广宁之战明军败得一塌糊涂,努尔哈赤占领辽西,除了王化贞、熊廷弼,全赖此贼。
太祖围西平堡,刘渠等赴援,令得功从。渠等战死,得功潜纳款於太祖,还言师已薄城,城人惊溃。贰臣传乙编。
也就是孙得功的首鼠两端,导致刘渠战死,解救西平堡的援军被灭。而罗一贯以三千人抵御五万人,最后对京城行叩拜礼,说:“臣力竭矣!”自刎而死,余部也全部殉国。
孙得功这个汉奸,此时并未跟着新主子,反而又回到了广宁。此时的王大人早就如惊弓之鸟,更在孙得功的“敌人打进来了,快跑”中悻悻而逃。如此轻易得手,野猪皮表示不太相信,在派遣儿子皇太极等人搜查一番后,骑着高头大马入城。
细心的读者,肯定发现为什么熊廷弼没有出场?此时的熊大人正引兵5000在大凌河“接应”,说是接应,实则为嘲笑。“您不是6万大军荡平努尔哈赤吗?”面对王化贞提议的再夺广宁,熊廷弼不置可否,身为大将,却选择了焚烧军资,入关避祸。这对于本就已经财政危机的大明而言,简直就是犯罪。而更为甚者,他还直接放弃了锦州、宁远,回兵山海关。
身为朝廷重臣,一方大吏,在广宁之战中,他却以私人恩怨,任由努尔哈赤夺取广宁,更是放弃辽西之地,不要说是阉党,还是东林党,这样的天大罪行,无可饶恕。
在判词中:若厚诛化贞,而廷弼少及于宽政,不惟无以服天下万世之心,恐无以服杨镐、袁应泰之心矣。宜用重典,以警将来.....。
于是乎,一代名将身首异处,被传首九边。而似乎大明王朝的命运总要有几个传首九边,下一个就是袁崇焕。王化贞苟活至1632年,崇祯帝翻旧账杀之。
参考资料:《明史》、《贰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