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曾国藩,总是谈起曾国藩家书,总是谈起他起家团练,后来扩展为湘军,完成了平乱大业。其实,曾国藩压根就没有办过一天团练。
曾国藩在道光末年,咸丰初年就喀什了全局的战略性的思考。咸丰元年,他给皇帝上书《议汰兵疏》,主要讲的是对当时军队的冗员耗饷进行抨击。他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二曰兵伍不精”,这其中说的大概就是以下几点,一八四零年以来,鸦片战争赔款二千一百万;癸卯年户部银库监守自盗,亏失九百多万;全国税务欠缴五千多万;连年水旱灾害,造成歉收,中央财政岌岌可危。民生凋敝至极,没有再能够搜刮的油水了。所以不能够在开源增税了,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裁兵,减少粮饷。裁兵的一个原因是节省开销,补贴国用,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些兵用处不大,鸦片战争中进不能战,退不能守。十几万人竟然抵挡不住洪秀全几千人的乌合之众。所以,曾国藩建议“汰兵五万,仍变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旧”。
曾国藩尽管认识到了养兵无用不如不养,但是没有提出什么更加有建设性的一间。而且当时有“教匪”日益猖狂,“国军”屡战屡败,所以,刚刚登基的咸丰皇帝是不敢贸然裁兵的,所以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咸丰二年六月,曾国藩奉旨出任江西正考官。七月二十五日,收到母亲逝世的消息,于是回乡办理丧事。十二月十三日,接到了咸丰帮办团练的谕旨。曾国藩此时觉得终于有机会实现他在朝廷时没有实现的理想。但是,就像上面说的这些,用团练来对付太平军,是不切实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想出了创立新军的道路。所以他给皇帝复奏,建议建立一支新军队。但是没有等到皇帝明确的答复。所以他就打马虎眼,明办团练,暗练新军。但是这样一来,钱财就不够用了,大都来自民间捐款,因此造成了团练的拖沓。暗里,他就不求其名,但择其实,阐述了练新军的办法:
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着招募来省。……参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nai)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
后来湘军的制度几乎照搬戚继光理论,而没有再提过付鼐一个字。皇帝也把这份奏折当度跟其他办团大臣照例回复的官样文书一样,没有细看,于是草草批示:“知道了。悉心办理,以资防剿。”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曾国藩的远见。
就这么瞒天过海的玩了一次文字游戏,“湘军”的创意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曾国藩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后来,他才把这番苦心揭示出来:
臣自咸丰二年奉旨办团,初次折内即奏明自行练勇一千,是臣所办着乃官勇,非团丁也。
这些新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一千多人分为左、中、右三营,号称“湘勇”,这就是“湘军”的雏形。但是“湘勇”的“湘”和“湘军”的“湘”,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湘”,实际上是“湘乡”的意思,因为当时还有江忠源的“楚勇”、塔齐布的“宝勇”、林源恩的“平勇”等;后面的“湘”,才代表“湖南”。
参考文献:
《议汰兵疏》(咸丰元年三月初九日),《曾集·奏稿》(一)
《派宋梦兰办理皖南团练片》(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曾集·奏稿》(二)
《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