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
民族服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象征。正如你走到大街上,看到一位身着大襟短衣,头戴银饰项圈的姑娘,你会立马从潜意识里认定她是个正宗的苗族姑娘。由此可以想象,民族服饰对于该民族的文化意义象征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我国有56个民族,且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汉族人,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而恰恰这些少数民族却基本都有着属于各自的民族服饰,并且在当地也经常可以见到身着自己民族服饰的当地人出现在大街小巷。然而,说来惭愧,对于身为汉族人的笔者来说,自出生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亲身体验过身着自己民族服饰的感觉,我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也不仅仅是笔者一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跟笔者一样。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读者会纳闷,难道我们汉族人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吗?其实不然,汉族人当然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她举止大方并且温文尔雅,然而却被人们常年遗忘在历史的箱底,珍藏多年未曾露面,她的名字叫做汉服。
汉服为何会被人们遗忘?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服饰种类之一,自公元前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开始,她的身影就一直伴随着人们出现在历史的长河,直至清朝时期才走向结束,期间一共跨越了将近五千年的历史。在清朝入关之前,汉服的身影在中华土地上可以说是随处而见,人与人之间身着阔袖长衣来来往往,其翩翩的气度与华夏大国风范早已融为一体。然而,她一切的辉煌自清朝1644年入关后就随之而结束了。
清朝入关后为了进一步地统治中原,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剃发易服”政策。甚至在当时还有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诸如此类的说法,对于一束头发的打压都如此,而汉服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抵制这一政策,在当时甚至有无数汉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放到现在来讲,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了一件衣服,一束头发就拿命相抵,这不是傻么?对于此等笑话,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我相信他们所争的不仅仅是一束头发,也不是一件衣服,而是我们汉人的骨气啊,是我们数千年延续下来的华夏文化的象征。
毋庸置疑,清朝的入关是汉服遭受折腰的第一棒。从此以后在大街上渐渐地已经见不到那唯美的汉服身影了,转而却是身着圆领大衣襟的满族服饰的人们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而在那种圆领大衣襟的服饰盛行的年代,人们已经悄然忘记了汉服最初的模样。若此时,一位身着汉服的人们出现在众人眼前,甚至还会遭受到大家以异样的眼光对待。可想而知,人们对于汉服的遗忘是深入骨髓的,甚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从脑海里天真的以为满服便是他们的民族服饰,殊不知他们的先辈还曾为了抵制他们身上穿的衣服而留过血。
然而,1912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诏书后,标志着清朝已经彻底的灭亡了,时过境迁,人们为何还没有想起他们压在箱底里已经沉睡了数百年的汉服呢?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清朝初期的统治者们了,他们为了彻底粉碎汉人抵抗满清的决心,使得汉人已经从骨髓里忘记了自己还有过汉服这么一种民族服饰,而即便是有个别人想起过也仅是脑海中的一丝过往云烟,因为人们在清朝统治者的打压下已经把“假的”完完全全认定为“真的”了。甚至在我国殡葬方面,对于逝去之人所穿的服装都是带有满清服饰元素的马褂。
结语:
正如文章前面所说,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灵魂和象征。从这个层面就不难理解,为何1905年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在推翻清王朝统治时第一件事便是要设计出一款符合国人的服饰了,既中山装。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好在现如今人们对于汉服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地有一种由抵触到接纳的转变了,大学里、大街上、舞台上对于汉服的影子依然还可以一睹风采,但显然这个风采还是很狭隘的,仅仅只能算是是昙花一现。倘若大家走在大街上对于身着汉服的人们不再是投以异样的眼光时,这才是一个真正良好的开端,而这个开端便成了当代年轻人肩上丞待解决的任务了。笔者也希望,倘若有一天自己想要体验一把身着汉服走在街上的感觉,直接在我们国家便能轻轻松松的实现,而不是费劲折腾的飞往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