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五年(公元1675年),年仅21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为了弥补自己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赫舍里氏·索尼孙女),便毅然将其所出的(刚出生不久)皇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康熙帝对这位自打出生便坐上太子之位的爱新觉罗·胤礽同志寄予厚望,希望他快快长大以便能为常年忙于朝政的自己分担起一份压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曾被赋予厚望的皇太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终究还是“走歪了”。或许对他而言,这一令众多阿哥们羡慕不已的皇太子之位得来的实在是太容易了,以至于常常将其当作政治资本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种种不良行为俨然已经达到了让皇帝本人都难以容忍的地步,最终,在多番深思熟虑之下,康熙决定彻底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另择储君。
得益于胤礽太子之位的被废黜,一场爆发于康熙九个儿子身上的“皇位争夺战”也随之浮出水面。由于该场争夺战持续的时间之久、牵扯朝堂臣工的范围之广以及由此引发的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场面之精彩,再加上参与该场斗争人员的主要由九位皇子构成,因此历史上也将其称之为“九子夺嫡”。
对于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这里笔者暂且不去一一赘述。另外,纵观整个清朝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曾以“十全老人”自诩的乾隆皇帝一生共育下十七位皇子,在其晚年时期宫中不仅没有发生如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乱象,而且还在多方势力的均衡之下将嘉庆皇帝不偏一分一毫地顺利扶上皇位。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密立储君制”的功劳
作为“九子夺嫡”的亲身体验者和胜利者,雍正皇帝深刻地认识到了众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逐渐泯灭人性的危害,有鉴于此,为了避免这一乱象重蹈覆辙,便创立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秘立储君制度”。所谓“密立储君”,从字面意思上其实也不难理解,即将储君的人选采用某种方式进行严格保密,让朝堂之上的任何人员都无法确定下一任继承人究竟是哪一位皇子,从而将皇子们与朝臣之间结党营私的概率降至最低。
作为雍正的下一任继承人,乾隆皇帝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严格按照要求实行“密立储君制”,相关史料记载如下:
亲书密旨,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看宫中总管太监、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众所周知,乾隆先后共实行过三次“密立储君制”,直至最后才真正确立了爱新觉罗·永琰的太子之位。在这期间,由富察氏皇后所出的嫡长子永琏为乾隆写在密旨上的第一人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永琏的夭折彻底打乱了乾隆皇帝最初的计划,为此他不得不再择储君。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富察氏皇后的第二子永琮的出生,再一次燃起了乾隆心中的希望,为了表示对富察氏皇后的怜爱,幸运的永琮成为了继永琏之后出现在密制上的又一位储君,可惜,永琮和他哥哥永琏的命运如出一辙,尽管一出生就被强扣上太子之位的“帽子”,但实在是“无福消受”。除此以外,被写在密旨上的第三位人选便是历史上成功继承皇位的嘉庆皇帝,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客观因素,寿命的长短往往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二、利用后宫妃嫔间接切断“夺嫡”的苗头
乾隆十二年,刚被写上储君密诏的永琮不幸染上天花而薨,次年,富察氏皇后也随之而去。而此时距离下一次实行“密立储君”还有近26年之久,在此期间为了防止众多皇子们觊觎皇位,乾隆帝便采取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即将后宫妃嫔们当作遏制“皇位争夺战”爆发的牺牲品。其具体做法便是尽可能地保证皇后之位的“座无虚席”。
毫无疑问,在没有合适继承人选的情况下,通过这一特殊方式去打消皇子们觊觎皇位的念头,从而降低众子夺嫡的风险发生无疑是最具可行性的。
三、嘉庆的继位:在人助的背后,其实还有“天助”
不可否认,尽管永琰乃乾隆皇帝书写于储君密旨上的目标人选,但从某种角度上讲永琰最终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实际上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乾隆帝一生虽然共有17位皇子,但在他第三次实行“密立储君制”时(也即是公元1773年)身边仅剩下了7位皇子。然而,在这其中由于永璘、永珹、永瑢和永璂这四位皇子因年龄过小及其他因素是不断然可能成为储君的,因此可供乾隆挑选的也只有永瑆、永璇和永琰。需要说明的是,永璇在为人处事方面存在不少令人厌恶的毛病,而永瑆虽然人品尚可,但缺乏最基本的帝王风范,因此从某种角度上看乾隆将永琰选为继承人其实并非难事,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没有选择的选择。
文章的最后,笔者不禁又想到了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皇帝真不是人干的。
感谢观看由「南書(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