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期正值大清鼎盛,所谓盛世修典,故而开四库馆准备编纂古往今来的第一大丛书,命名为四库全书。当时,乾隆帝下旨民间踊跃献书,而徽州的一位商人出力最大,献书最多,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然而,马曰琯的志向既不在生意场商如何赚取利润,也不在科举考试上蟾宫折桂,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书籍上。他爱书如命,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他是书痴,一点也不为过。
马曰琯经商发家后,不惜耗巨资建造了私家园林,专门用于接待四方文人学士,切磋学问。他还在园林之中营建私人图书馆——丛书楼,这里是他怡情养性的自在天堂。
如此巨大的藏书量天下闻名,但马曰琯仍嫌不足,他经常请托好友多方打听,何处有新刻奇书,何处出售历代古籍图书,只要有一点讯息,他就不惜重金,多方求购,并乐此不疲。
数十年来,为了搜求古籍,马曰琯耗资不知凡几。每当购得孤本古书,他就躲在丛书楼中如痴如醉地张灯批阅,每次都是数十天不出屋,家人也难见一面。
全祖望是当时的大学者,每当他路过扬州时,总是要留在马曰琯家中,向他借书看,马曰琯也总是向他打听,近来市面上有何新书和古书。有一次,在全祖望的指点下,马曰琯得到一部奇书,喜出望外,顾不得手上的生意,仔细翻阅这部奇书。
每逢诗文结社的盛会,马曰琯不仅慷慨开放其数十年藏书之成果,而且常在此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文人士子。长年累月,不觉疲倦。通过与文人交流,获取书籍咨询,马曰琯的藏书也就更丰富了。
尽管抄写工作量浩大,所需人数众多,耗费银两巨大,马曰琯却不假思索,所需银两当即付上,此种气魄非常人能比。此后,全祖望请人抄写《永乐大典》,一直抄到他被罢官回家。
全祖望返回老家后,马曰琯再次委托他将浙江天一阁的藏书珍本抄来,这一抄,一直抄到全祖望去世。
后来乾隆南巡时,还特意到马曰琯的丛书楼去巡视,这对一个封建时代的商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马曰琯藏书的壮举不仅名重当时载入史册,百余年后,辛亥革命的枪声埋葬了大清王朝,但民国的学人始终念念不忘马曰琯当年爱书、喜藏书的壮举,并在编纂《清史稿》的时候,还专门为马曰琯立传。作为一个地位不高的商人,能取得这样的荣誉,可谓显耀当时,流芳后世。
马曰琯收藏图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身边的盐商同行大都不解,人们问他:“你为什么如此痴迷收藏奇书、珍本?”马曰琯却笑答道:“为人不可无书,犹如世上不可无日”。
而且马曰琯还开玩笑地说,百年之后,如果人们还能认识我,倒不是因为我是个盐商,而是因为我是个文人藏书家。确实如此,古往今来只有文化最有生命力,书痴马曰琯不愧是儒雅徽商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