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
抢昌平时,我子阵亡。上边赏的人并我儿媳俱为本牛录毕牙禄占去,止剩我夫妻二人。及牛录折屯,我贫苦无力,不能搬家,在发谈牛录屯居住一年后,往本牛录处来,丈夫饿死途中。
以上所述乃史料《清太宗实录稿本(汉译本)》中记载的一个发生于公元1642(崇德七)年八旗成员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即正红旗托格退(人名)牛录下湾都里(人名)的妻子控告托格退的陈述词。此事引起了皇太极的重视并有幸得到了妥善处理,最终湾都里的妻子获得了两名男人的赔偿、退还了儿媳,且所处的牛录官员被上级革职查办。
从这个案例也可具体看出,当时八旗内部许多牛录的部民所处的生活状态和所受到的压迫程度,显然,这与清军入关之后的八旗子弟所享有的优越待遇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为何呢?与此同时,笔者为何要说清军入关之前的八旗制度是一台为统治阶级和上层官员所服务的“机器”呢?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在该篇文章当中就来与读者朋友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注:本文主要讨论清军入关之前的八旗制度)
本文的研究内容: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是对清朝入关之前八旗制度的一个笼统定义,也是区别于明朝方面的“五军都督府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以外,八旗士兵与明朝士兵的本质身份其实也截然不同,明朝的兵士大多是出身农民,从军之后主要倚靠着明朝政府发放的军饷和赏赐维持家庭成员或者自身的生计,此外基本没有多余的经济来源,所谓“自谋生理,兵士在外,别无家业,维恃官给钱粮”便是如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明朝的士兵更像是一种职业兵,或者某种形式的“雇佣兵”。而八旗士兵则与此恰恰相反,“军饷”这一词语在清朝入关之前基本上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是不需要付给八旗官兵任何实质性酬劳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么统治者又是以什么来维持八旗士兵的战斗力呢?
答案是战争。通过战争掳掠资源是存在于八旗士兵中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也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每逢出征作战时士兵一家都会欢欣跳跃着,因为每次在战争过程中所获的战利品以及人口等能增添家中的财富和劳动力,从而改善生活条件。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便是,被八旗制度统治下的成员每逢出征之前所必备的诸如甲胄、兵器和战马等都得个人置办,国家对此一概不负责。这也就是为何后金处于经济水平十分不济的情况之下还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一大主要原因了,对他们而言,越是揭不开锅的时候越要发动战争,通过战争的掠获才能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
然而,尽管清军入关之前八旗士兵所参与的战争几乎连续不断,但大部分人依然过得十分贫穷。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当时八旗组织下的各族人民过的是一种封建农奴式的生活,其身份与被统治的辽东汉人基本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不仅需要对旗主尽各种封建义务,而且还得服兵役,在此之外,他们的家人和奴仆还得从事采集或者农业生产,并负担十分沉重的封建徭役。譬如:单从公元1633(崇德七)年所记载的徭役种类就高达21项。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差役种类的性质的话,可以看出有些是属于封建差役,是八旗成员向旗主应尽的义务,且基本都需要亲身服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采用货币式的雇佣制。另一方面则是属于封建纳贡,是八旗成员向旗主定期缴纳的贡物,也是一种封建的义务,所要交纳的基本都是实物,与前者如出一辙同样没有采用货币代替实物的和买制。这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徭役制度,为抑制八旗基层成员出现私有财产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清朝入关之前的八旗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一台为统治阶级和上层官员所服务的“机器”,这是当时后金社会落后和原始性的体现,也是一个由原始的狩猎采集文明步入农耕文明所经历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