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圈 热点 清朝陕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为“懒“吗,为何连“草“都吃不到?

清朝陕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为“懒“吗,为何连“草“都吃不到?

《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吃饱穿暖,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这两项,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往往是最难做到的。因为古代的科技不行,而且统治者也总是想方设法的巧立名目,制出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

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是荤素搭配,才有利于身体。古代的很多时候,都是连最基本的五谷杂粮都没有,更不用提蔬菜或者肉食。清朝时期,陕北的很多地方史料都记载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们很少能吃上蔬菜。

(一)、环境恶劣,难以为继

《延长县志》“多不种菜,且瓜菜鲜食,则称饭餐必饱,不另碗列棹”。很多人一提到陕北,首先会想到的是在黄土高原上那一嗓子震彻九霄的“信天游”。

同时,也会联想到那片沟壑纵横的土地。其实,清朝陕北人不吃蔬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种不出来。现在即使有了蔬菜大棚,也很难在当地种出优质的菜品,大都还是需要从外地运输。

1.生长条件不符

《葭州志》“不种菜,且瓜菜鲜食,则称饭餐必饱,不另碗列棹”。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地方注定是无法产出高产量蔬菜的。若是有的选择,想必大家也不会不吃蔬菜。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这是人体所需的。

而且,每餐只吃黄米饭或者其他主食,是难以下咽的。但是人们只能向现实低头,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谁不希望,每日三餐都有蔬菜或者肉类陪伴。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够维持最基本的温饱,已经是来之不易了。很多人耕作一年,就只为了来年不至于饿死。

所以说,当时的人们是很容易满足的。尽管条件恶劣,也不想着去反抗朝廷。清代的赋税尤其是乾隆和嘉靖年间是很高的。饥荒就是因为粮食歉收而引起的,或者是蝗灾或者是旱灾。

在陕北那片土地,能够种出庄稼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因为当地气候干旱,雨量稀少。而且多山地以及贫瘠的土地,没有充足的养分,蔬菜是很难长成的。也就是说,那里的条件根本就不允许蔬菜生长。对于普通平民而言,不会去追求口腹之欲,只要能够满足日常生存的基本条件即可。吃饱,都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2.无奈之举,迫不得已

“然多汲井灌溉之劳,土人不愿为,教之亦不应也”。在清朝陕北的地方志里,将陕北人不吃蔬菜笼统的概括为他们“懒”。其实,这种说法本就不符合常理。而且,《延长县志》还提到“俗不重园蔬”。这看似是统治者为自己的无能辩解,其实陕北人在清朝不吃蔬菜的原因也在其中。

“俗”,也就是风俗,也就是大多数人自古以来就不喜欢种蔬菜,不喜欢吃蔬菜。因为他们知道,在这里种菜的成本是很高的。有闲田去种菜,倒不如去种些粮食来的实在。粮食的果腹感,是要比蔬菜强的。这也就成为了约定成俗的,一种传统。

“园圃多他邑人租赁以种瓜果菜蔬,其利较厚”。很多人喜欢将自己闲置的园圃租赁给外地人,让他们从事种植蔬菜的活动。因为当地人一直以来就不种蔬菜,所以在培植方面也缺少经验。而且,地方也不大,影响力也不广。

虽然种植蔬菜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很多人都会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坚守传统而不种植蔬菜。既然种的人少,那么产量肯定也上不来。产量不足,吃蔬菜的人自然就少了许多。

(三)、退而求其次

《保安县志略》“在蔬为沙椒、为花芥、为燕儿菜”。陕北人并不是不吃蔬菜,而是条件达不到。所以,他们会去漫山遍野的去寻找野菜。

由此可见,陕北人因为懒惰而不种蔬菜这种清朝的诛心之论不攻自破。他们都能到处去找寻野菜食用,难道还怕不辞辛劳的去亲手种植吗?而且,这也证明了一点,对于正常的蔬菜的确不适合在陕北生长。

1. 谷不熟为饥

《秦疆治略》“寒多暖少,既鲜膏腴之野,又无水利之饶;盐贩之外更无他营”。这里将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描述的非常细致。在北宋年间,这里还曾被西夏所占领过。距离中原地区较远,而且气候寒冷,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而且,黄土高原的地质结构是新生代红土以及厚实的黄土层,大都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茆为主,根本不适合蔬菜作物的生长。能够长起粮食,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人们不敢奢求,在这里种植蔬菜。若是一阵黄风袭来,可能一年的辛勤劳动都付诸东流。

在清朝时期根本不会想到去维护生态环境,当时没有那个意识。近几十年来,陕北地区的蔬菜产量才有所提高。因为有政策的扶持还有人去教授蔬菜的种植。可想而知,在清朝是根本没有这样条件的。

所以,大家根本不敢冒险将自己的田地种上蔬菜。首先,没有种植经验;其次,长势好坏未卜。若是一旦歉收,就意味着全家人明年要非常惨淡。这是人之常情,大家根本不敢去赌。所以说,蔬菜种植者少,吃蔬菜者自然就少。

并不是大家都懒惰或者因为忌口不愿意吃,而是想吃,却不得。只能去地里找野菜,勉强补充些维生素。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十分艰苦的。

2. 蔬不熟为馑

“其地土瘠沙深,山高水冷,沟渠难资灌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充沛的雨水以及适宜的温度,显然这两点陕北地区都不具备。就单从降水而言,当地若是雨量丰富也不至于黄沙遍地。一年之中,寒冷期要远远长于炎热期。

蔬菜生长,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蔬菜对环境的要求要比一般的庄稼要严苛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是造成清朝陕北地区居民少食蔬菜的主要原因。而野菜这对于环境的要求可有可无,它们生存能力较强,也不用刻意的照顾。

所以,想要吃蔬菜了,就去漫山遍野的拔些野菜便足够了。关于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在初中地理有过详细的讲述。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允许蔬菜的生长。而野菜,不需要成本,也不需要为它提心吊胆。既然有选择了,便不消再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种植蔬菜。

(三)、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粮食和蔬菜之间,人们肯定会选择粮食。因为这是生活必须物资,若是没有蔬菜还可以生存,但是粮食若是无了,就会产生饥荒。而且粮食的产量要远远高于蔬菜,生产成本也低。

1.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乡民率食野蔬,葅为旨蓄”。在很多气候恶劣的地方,野菜都能生长。所以,陕北百姓就把野菜,当成了蔬菜的替代品。靠自己种植蔬菜,成本太过高昂。陕北地区降水稀少,而且地表径流量也小,为了蔬菜的生长,要开凿沟渠。

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这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而且,回报并不一定会比投入大。只有少部分有能力的人,才能负担这些费用。蔬菜对于土质的要求很高,而陕北地区的地形和地势显然不适宜蔬菜的生长。

而且,粮食和蔬菜比较,显然是粮食更胜一筹。尤其是战乱的时候,粮食就是战略物资。那时候的货币,就如同废纸一张。为了长远考虑,陕北地区的百姓们选择不种蔬菜。既然没人种植蔬菜,自然蔬菜产量就下来。

2. 物以稀为贵

当地蔬菜产量少,再加上当时的运输成本又高。当蔬菜运到黄土高原的时候,已经不新鲜,而且价格又奇高。这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还不如费点工夫,去上山找些野菜食用。虽然味道不同,但毕竟野菜不需要资金。

蔬菜种植需要肥沃的土壤,即使陕北人用农家肥一担一担的挑,也很难能够达到蔬菜所需要的生存条件。所以,只有那些有条件且有技术的外来人,会租赁当地百姓的土地来种植蔬菜。陕北当地的居民,大都望而生畏。

而且,还有野菜这个替代品。当时的人们,是很容易满足的。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就是饿不死,就已经足够了。根本不敢奢望,顿顿能吃上蔬菜。而且,大家也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今年种粮食,明年来吃。

若是今年种了蔬菜,即使蔬菜丰收,但是也不易于储存。况且,这其中的风险性还很高。它的价值,根本不如粮食。百姓们不会本末倒置,即使拿出一小块地来种植蔬菜,都不肯。其实也不是不肯,是不敢。

结语:

蔬菜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没有人会不喜欢吃蔬菜,即使是嘴上说不喜欢,时间长了,身体机能也自然需要。陕北人很少吃蔬菜,就是因为受到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所以,只能找下替代品。

参考文献:

《秦疆治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蔬菜,陕北,何连,清朝,基本,条件,黄土层,人们,种植,观点评论

今日话题圈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蔬菜,陕北,何连,清朝,基本,条件,黄土层,人们,种植,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蔬菜,陕北,何连,清朝,基本,条件,黄土层,人们,种植,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