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明末清初时期的“中俄关系”史(一)当中,笔者通过对沙俄统治者的殖民扩张历程以及与我国东北人民之间首次摩擦原委的钩沉,让读者朋友们清楚地了解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与沙俄势力之间的首次接触。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基于事实的结论:即中俄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碰撞”主要还是归咎于明末清初时期沙俄统治者疯狂的殖民扩张。基于如此,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紧接上文的进度来与读者朋友们继续探究一番明末清初时期“中俄关系”的演变过程。
得益于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博雅科夫所率领的153人“远征队”的入侵,让当时的沙俄统治阶层清楚地认识到黑龙江地区实属一块“肥肉”,它不仅拥有极其稠密的人口还有着数不尽的粮食和貂皮,这对于正处于疯狂对外殖民扩张状态的沙俄势力而言无异于是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因此,如何征服或兼并这一“新大陆”,无疑已被列入了沙俄下一步殖民扩张的计划之中。
公元1650年(顺治七年),巨贾出身的哈巴罗夫在当地搜罗了70名哥萨克人,经勒拿河、奥廖克马河和通吉尔河,翻过外兴安岭来到了中国境内。他们此番闯入的是当时我国达斡尔人头人拉夫卡伊的管辖区域,辖区内共有五座城堡,但好在他们到达之前居民们就已经迁徙一空,仅留下了五座无一人居住的空城堡。为了达到目的,不甘心的哈巴罗夫一伙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找到当地居民并向他们发起了侵略性攻击。最终由于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悬殊,以头人古伊古达尔为首达斡尔人在拼死相抗之下还是未能保卫住自己的家园并全部被杀。至此,哈巴罗夫一伙顺利侵占了我国的雅克萨城,“伊古达尔保卫战”宣布失败。据史史料《沙俄侵华史》记载,此次被哈巴罗夫一伙夺去生命的达斡尔人共计661人,被抢走妇女243人,儿童118人。
如果说波雅科夫人入侵之时当地居民的抵抗仅仅是一种本能的自卫的话,那么哈巴罗夫一伙入侵时所遭遇到的达斡尔人的拼死抵抗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居民们撤退时井然有序,反击时有组织,此举足以充分反映当地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后期清朝政府军出面奠定了基础。
尽管“伊古达尔保卫战”失败了,但由于哈巴罗夫一伙的恶行彻底激怒了这一地区的人民,使得沙俄势力殖民扩张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不得不说此举为清政府出兵抗击沙俄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民心基础。
公元1652年(顺治九年)4月4日,清政府驻宁古塔章京海色在得到了清政府的命令之后率军与沙俄侵略者作战。史乘记载: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战斗打响之前,清军便得到了当地达斡尔、女真、赫哲等族人民的支持,因此初期进展得十分顺利,然而由于海色的轻敌行为,导致给了哈巴罗夫一伙一丝喘息之机,并得以反扑。最终为了避免损失过大,清军被迫撤离。
“乌扎拉村之战”是清朝政府军沙俄势力之间的首次针锋相对,也是中国军民首次联合武装抗击沙俄的一次战斗,尽管此次战斗规模不大,但足以表明了清政府对疆域之内统辖权的重视,也表明了清政府决心通过自卫反击的方式赶走沙俄侵略者的严正立场。
继哈巴罗夫一行入侵黑龙江之后,紧接着又来了几波怀揣着同样目的的沙俄侵略者,但终究都被清政府出军给赶出了中国。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沙俄也只派出使团试探性的前进,如公元1654年(顺治十一年)2月巴依科夫(Baikov)使团的访华、公元1658年(顺治十五年)佩尔菲利耶夫(IvanPerfiliev)使团的访华以及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尼果赖(NikolaiGavrilovichMilescu)一行的访华。毫无疑问,这些使团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通过非战争的手段来打开沙俄与中国的贸易通道以及探察当时中国的情况,乃至让中国臣服于沙皇势力。本着友好的目的,这些使团均受到了清政府的亲切接待,正如如史料《清世祖实录》对于1654年巴依科夫使团访华的记载:
尔国远处西北,从未一达中华。今尔诚心向化,遣使进贡方物,朕甚嘉之。特颁恩赐,即俾尔使人赍回,昭朕柔远至意。尔其钦承,永效忠,以副恩宠。
从上述记载也可间接反映得出清初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顺治皇帝并不知道这些使团正是当年入侵黑龙江的沙俄同伙。事实上,自康熙四年起,沙俄势力便打起了一边遣使来京,一边向黑龙江一带进行武装入侵的计划,由于语言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顺治、康熙均不了解这些使团与入侵黑龙江一伙人的真正关系,甚至还闹出过不少笑话。最后,在多次遣人与入侵黑龙江的沙俄侵略协商未果之后,于康熙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清军正式出兵雅克萨,爆发了著名的雅克萨反击战。
参考文献:
《沙俄侵华史》
《清圣祖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