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隆美尔死亡的真相被揭开,一些德国人就此将他说成“反纳粹”的斗士,不少欧美媒体也随声附和。然而,史实却证明,“7.20”的主角、原总参谋长贝克等人本身就曾是纳粹拥护者,谋刺希特勒是想保全旧德国。
隆美尔更是从未有过反纳粹举动,也不知道爆炸谋杀计划,只是在密谋分子事先做试探时态度暧昧,这顶多算是思想动摇。当然,希特勒对过去宠爱的隆美尔在此最关键时刻知情不举,也会认为是极大“不忠”,便要了他的命。
1944年夏,德国两线受敌大厦将倾,一批军官政客为了除掉与西方媾和的障碍希特勒,制造了“7.20”爆炸事件,却只使那个魔头希特勒受了轻伤。事后盖世太保大肆株连搜捕,隆美尔手下的助手们也被一个个地抓走了,接着隆美尔的住宅附近就有了秘密警察的监视。
隆美尔的参谋长被捕后供称密谋分子曾找过自己的长官。其他政变分子的口供中,也有事成准备拥戴隆美尔一说。隆美尔确实是与刺杀希特勒的密谋分子有过来往,但他只是答应他们同西线的盟军接触,实现停火,并不知道这些人还有要刺杀希特勒的计划。
但是,隆美尔已经没有解释的机会了。希特勒听了关于隆美尔的汇报后,闻之大怒,为了先稳住隆美尔,由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凯特尔打电话,请隆美尔到柏林去谈一下新的工作安排的事项,并称会安排军官来接隆美尔前往柏林。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10月14日,希特勒派出的两个亲信军官来到了隆美尔家。
此时,担任西线前敌司令的隆美尔正因受到空袭负伤而在家休养。据被特批回家照料的隆美尔儿子回忆,其父伤势已转好,正等待到东线同苏军作战。听说希特勒派人来,隆美尔兴奋地到客厅想听一听是什么“新任命”。可不一会儿隆美尔却沮丧地上了楼。
原来,并没有什么“新任命”,这两名军官是来传达希特勒命令的,他们告知隆美尔或者选择自杀,将给予国葬的待遇;或者选择审判,被按叛国罪处死。因不愿上法庭,隆美尔只好选择自杀,这样家属仍可享受哀荣。接着隆美尔乘车外出,途中吞下毒丸。纳粹当局则宣布是“伤重去世”,以维护过去树立的这个“战神”偶像。希特勒向隆美尔夫人公开发来“唁电”,一批批德军将帅还赶来隆重地向遗体告别。
追溯一下隆美尔的人生轨迹,他可谓是在军国主义土壤上生长起的职业军人的典型。隆美尔18岁进入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一次大战中,他以中尉军衔获德皇亲授十字勋章。1918年德国战败,他拒绝像多数军官那样退伍,转赴最著名的波茨坦军校任教,在保持着古老的普鲁士黩武传统的德国军官团中显露头角。
1933年纳粹执政,中校隆美尔狂热拥护。原来军衔只是陆军下士的希特勒,欣赏隆美尔写的教材《步兵攻击》和对自己忠心拥戴,将他提升为元首大本营侍卫队长,一跃而为主要随从。后来隆美尔提升之快鲜有与其相匹,到北非一年多便由中将升至元帅。1943年秋以后,隆美尔见大局恶化才向希特勒建议对英美讲和以全力对苏,由此被视为动摇并失宠。
谈到隆美尔的战绩,主要是“闪击”法国时率一个师迅猛突入纵深,在北非能凭借高速机动、奇袭和欺诈两度获胜。从战略层次看,其见解却不高明,如他对非洲战局的判断、诺曼底登陆前主张滩头决战,都被证明是败笔。在武器使用上,他过于迷信装甲车辆,曾提出一个公式——“坦克在原则上只能被另一辆坦克击毁,步兵武器击毁坦克只是例外”。二次大战后期的实践却证明,对坦克最大的威胁却已来自空中打击。
二战期间的“隆美尔神话”是出自德国人的军事需要。当然,这里也有英国人的需要,英国人吹嘘隆美尔,是想掩饰自己在北非战场的无能。“隆美尔神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德、英双方的共同吹嘘。看看英国人写的二次大战史,简直把1941年至1943年的北非之战写成反法西斯主战场,苏德战场篇幅很少,中国抗战更是寥寥几笔。
历史可以都这样写,就更不要说那些欧美的媒体了,为了需要,那是什么都能做的。所以,隆美尔并不是什么“反纳粹”的斗士,他从来都没有反对过法西斯,实际上,他至死都还是纳粹政权的打手。而作为大独裁者的希特勒,除掉隆美尔也不需要更多的理由,一条“不忠”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