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起清朝,我们肯定会想到康乾盛世,康熙是顺治帝的第三子,而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是为爱新觉罗·福全,是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宁悫妃董鄂氏之子,是为顺治帝的最喜欢青睐的的儿子。那这样一个人,肯定会遭到继位的康熙帝的排挤和打压,当然会疑问这样的人为啥不是皇帝,因为他志不在此,顺治帝就问过俩人,福全的回答就是想当一个贤王,辅助皇帝,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各方面都出色才“惹祸上身”,匹夫无罪,怀璧有罪。
顺治帝最看好的次子,福全
一方面,是因为顺治帝时期天花肆虐,也没有好的办法治疗,就连顺治帝都是因为天花死去的,为保国家能够昌盛长久,顺治及孝庄太后最终选择了当时已经出过天花的康熙帝。
当然康熙帝的能力也是突出的,康熙帝也没有辜负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期望,将清朝治理得很好,与雍正乾隆时期并称康乾盛世,不得不说,康熙帝是一个实力与运气并存的人。
福全本事是个很低调的人,却能文能武,曾经被册封为抚远大将军讨伐与勾结沙皇俄国,多次对清朝发动进攻的噶尔丹,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况当时清朝国力强盛,岂能容忍噶尔丹如此的挑衅,最后的结局就是噶尔丹大败,福全也受到了康熙帝的嘉奖。
但是大败的噶尔丹却没有离去,要和福全讲条件,换回被他俘虏的士兵,那噶尔丹肯定不干啊,康熙帝也命令他在此等候与大军一起围剿噶尔丹,士兵刚打了胜仗,在此驻扎。
在古代,打仗是特别消耗财力物力人力的,福全就让军队在此休养生息,就是因为运输条件的有限等种种原因,军队的粮草很快就消耗殆尽,那怎么办呢,只能撤退了。
与大部队汇合再去攻打噶尔丹,但这时康熙帝就不干了,刚一回去,福全就受到了康熙帝的指责,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结合当时的情况,退兵是福全避免更大的损失的最好选择,面对康熙的指责,福全说了一句话:“我复何言”。
以此为由,福全的权利被一削再削,变成了一个闲散王爷,其实出于康熙帝的立场,他的做法就是为了防止福全功高盖主,但是康熙帝此举不免寒了福全宗室的心,刚给康熙帝打了胜仗,又是责骂又是打压的 罚俸三年,撤销了议政权,要不说皇家无情。
但是削权虽然削权,人还是要用的,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福全也随行阵杀敌。如此优秀的人,让他没有了用武之地,结局可想而知,郁郁而终。康熙四十二年一病不起,康熙听闻还曾去看望,福全死的时候,康熙帝巡游在外。
但他也让皇子先赶紧回去,自己也连夜回去,康熙帝自己甚至在他的灵前痛哭不已,人死如灯灭,逝者已逝,再也没有威胁他的权利的地位的可能,这时候就表现出来的是兄弟之情了吧,具体的也不得而知,是不是作秀也难以了解。
自古皇家无情,兄友弟恭也是不可能的,权力的诱惑使他们大多都想登上那权力的最高位置,康熙帝即位年少,福全作为裕亲王参政,等康熙帝亲政,对外表现与福全友好,共同侍奉孝庄太后。
但是作为皇帝亲政以后肯定会是排除一切与他有威胁的人,无可厚非,不会受人制约,知人知面不知心,宁可错杀一百,不能留那一个,福全闲置在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不会被康熙帝忌惮,丢了自己甚至九族的性命。
总结:历史长河滚滚,多少人淹没在历史长河,为了权利兄弟骨肉相残,性命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