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圈 热点 山东辛亥革命杰出领导人刘冠三

山东辛亥革命杰出领导人刘冠三

“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冠三。”刘冠三是在国内较早加入中国同盟会的山东革命党人之一。武昌起义前,在山东和北方各省反清斗争的宣传组织方面,刘冠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独立斗争中,他坚持武装斗争的正确方向,直接领导了山东胶济铁路沿线诸县的起义。在后来的反袁斗争和其他民主斗争中,刘冠三不屈不挠,坚持革命立场,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的志士。总之,刘冠三是辛亥革命先驱、山东同盟会的杰出领导人,更是无畏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

一、从“小秀才”到“大学生”

刘冠三,名恩锡,字冠三,以字行,1872年2月16日生于今高密市醴泉街道康家庄。

刘冠三祖辈贫穷,是仅有几亩涝洼薄地的自耕农,还靠人工磨面、开小饭店糊口。刘冠三幼年时,就开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深知农民的疾苦。

刘冠三先生像

刘冠三天性聪敏,勤奋好学。自六七岁时,他就开始一面帮助家人干些零杂活,一面进私塾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启蒙读物。他上进心很强,学业进步很快。13岁时,刘冠三应童子试,成绩很好,被乡亲们称为“小秀才”。长辈们为此都很喜欢刘冠三,认为他长大后必成大器。因此,家人对刘冠三寄予了厚望,父亲就把他送到县城的著名古文大师李泰运那里求学,希望他靠读书成名,以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刘冠三熟读了儒家经典和若干诗文,学业有了更大的长进,终于成为李泰运的得意门生。

1897年,德帝国主义强占胶州湾,第二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夺取修筑胶济铁路和在铁路沿线开矿的特权,给山东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1899年,德国人修路抵达高密,工程破坏了原来的排涝体系,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存。孙文、李金榜等农民领袖,领导108个村数万农民举行了大规模的反筑路斗争。刘冠三虽然身在学堂读书,但这一事件却使他无法安居书斋。于是,刘冠三参加了孙文领导的抗德队伍,积极参与抗德斗争。

但是,刘冠三认识到,修筑铁路对发展经济有利,占地阻水等事情应该与政府交涉,争取政府多给些补偿,让德国人多修些桥涵排水,单凭盲目地与政府和洋人蛮干对抗,不但无济于事,还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更严重的后果。他不顾伯父等人的阻挠,毅然出任调停的角色,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承担起了重要的责任,“奔走呼号二十昼夜”。包括孙文等抗德领袖在内的许多人都不明白事实真相和道理,认为刘冠三是一个帮助官府说话、里通洋人的“二鬼子”。孙文在一怒之下,还把刘冠三赶出了抗德队伍,刘冠三只好到济南投靠亲友。事件结束后,刘冠三回家探亲,自觉捐弃前嫌,与父老促膝谈心,亲密无间。乡亲们都称赞他胸怀大志,不计个人恩怨,并非常钦佩他的才干。作为一名有勇有谋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由此在高密全县出名,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学生”。

二、从教育救国到密谋革命

1902年山东开始创设新式学堂时,刘冠三积极报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学堂长期班学习。同时,刘冠三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为反抗腐败的学校当局,他努力联络同学,开展过罢课斗争。

1905年秋天,在《同盟会宣言》与孙中山《民报》发刊词的影响下,刘冠三联合泰安籍的同学丁耕农集资,在济南趵突泉东边的白雪楼创办了山东第一家通俗文体的《山东白话报》馆,主要内容是宣传新文化,并抨击清政府对内愚弄欺压人民,对外丧权辱国的腐败政治,是山东第一份宣传新思想的报纸,并开山东宣传革命之先河。《山东白话报》因宣传革命而被清政府查禁,刘冠三也因此被学校开除学籍。由刘冠三被开除引发了学潮,学生们举行罢课斗争,向政府请愿,在街头演讲,迫使当局恢复了刘冠三的学籍。刘冠三还在济南创办了一所盲哑学堂,这是山东进行盲哑教育的开端。

当年冬天,刘冠三还利用清政府提倡私人办学的机会,在济南趵突泉创办了山东公立中学堂,由刘冠三任总督(校长),刘东侯任监督,丁鸿芹、酆文翰及后来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徐镜心、齐芾南、左雨霖、周树标等都先后到校任教讲学。随后,由于学生不断增多,刘冠三于1906年春天将校址迁至城北杨家庄,更名为山左公学,刘冠三任公学监督。此时学生多达四五百人,都是一些追求新思想的进步青年。由此引起了中国同盟会的重视,1906年6月,刘冠三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山左公学为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学校寓革命宣传于各科教育之中,寓军事训练于体育活动之中。刘冠三还经常与学生谈心,讲解人生道理,启发学生觉悟,培养革命人才。不仅半数以上的师生加入了同盟会,使学校成为革命的摇篮;同时,前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多,学校的影响日益扩大。

山左公学实际上是同盟会员的活动机关,也是革命党人的重要据点。特别是1907年夏天,山东同盟会主盟人徐镜心前往东北开展活动,将省内的工作交给刘冠三主持,山左公学已经成为全省同盟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1907年12月,山左公学被山东提学使方燕年查禁,清廷还下令通缉刘冠三。山左公学被查禁后,学生大部分回到原籍,把刘冠三等人宣扬的反清革命和提倡的民主精神散布各地。刘冠三培养起来的部分学生骨干,如刘溥霖、邵麟勋等人,后来成为震旦公学的骨干力量。

离开山左公学后,前往青岛,同陈干携手为创办学校共同努力。刘冠三主动承担了筹集建校资金的重任,他一方面组织邵麟勋等革命青年依靠盐民,武力夺取沿海税局的公款,打劫贪婪的盐商、烟贩等豪富之家,“夺之不伤廉洁,用之不悖情理”,另一方面向同情革命的各界人士募捐。在震旦公学经费困难的时候,刘冠三曾经以自己的全部家产作抵押,向别人借款150两银子用作办学经费。

1908年1月,震旦公学在青岛胶州路上一处租赁的房子中成立开学,成为山东同盟会的革命机关。“震旦”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佛教经籍中也这样称呼中国,革命党人取之为校名,其“振兴中华”的寓意是显而易见的。震旦公学成立之初,得到了各地同盟会员的支持。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商震、陶成章等欣然应邀赴青岛参与办校。章太炎在日本闻讯后,高兴地认为“青岛大有可为”,并建议震旦公学“请张继至青岛讲社会主义”。

震旦公学由刘冠三、陈干率先垂范,教职员工一律没有工资。他们把资金都用于购买军械炸药,暗藏于学校及校外一些可靠地方,以备将来用武装斗争推翻清政府。全体师生同吃、同住、同操练,没有一个人搞特殊。在文化学习和军事技能学习中,大家不分师生,都以能力高者为老师。大家互相关照,团结和睦,严守纪律,忠于职守,是一所完全新型的革命学校。

清廷闻讯极为惊恐,与德国驻青岛总督交涉,要求取缔震旦公学,并引渡刘冠三。震旦公学被查封后,革命党人有的到青岛的工厂做工暂时隐蔽,有的分赴各地继续宣传革命。虽然学校被查封,但革命思想已经广泛传播,逐渐深入人心,师生星散各地,为革命播下了火种。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在山东乃至全国的革命工作中,原震旦公学的师生慷慨以赴,奋不顾身,成为斗争的骨干力量。

三、取还真经普救众生活

1908年12月初,刘冠三在同盟会员们的掩护和帮助下,化装成农民,推着一辆独轮小车,星夜逃离青岛。

刘冠三决定徒步推车出省漫游全国,宣传革命,“欲尽求豪杰入党(同盟会)”。1909年1月,刘冠三以一身农民装扮,只身推着独轮小车,携带《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书,以游学授徒为掩护,开始了历时2年多的漫游。他首先从高密南行来到诸城,介绍吴大洲、隋理堂等人加入同盟会。然后,他西行到沂水埠前庄,约同盟会员刘溥霖去沂州府(今沂水)介绍孙建平成为山东第一个女同盟会员。到台儿庄时,介绍尤民加入同盟会。

冬天时,刘冠到达河南开封的中州公学演说,师生们听后深受鼓舞,纷纷要求加入同盟会。离开开封途经偃师县时,遇到强盗,所带物品被劫掠一空,连续很多天都只能靠沿路乞讨前行。从河南向西去山西,山路崎岖难行。过太行山时,刘冠三多次遇到恶狼,有好几次差点被狼所害。刘冠三向北登上五台山,于1910年夏天到达大同,会见了革命党人李冠亭。李冠亭陪同刘冠三进入内蒙古,到达柴清堡,住在农民张兰亭家。这时已经是1911年春天,刘冠三听说清政府召集资政院各省议员到北京开会,就想趁机在议员们中间开展革命活动,于是急忙赶往北京。

刘冠三堪称辛亥革命的宣传家和组织家。在历时2年多、行经6省市、徒步万里的艰苦行程中,刘冠三还写下了“一肩行李,一程风一程雪,前行不怕虎狼恶,取还真经普救众生活”的豪迈诗句,以其传奇经历和业绩奠定了他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他在游历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宣传同盟会主张,网罗天下豪杰加入同盟会,却谦逊地说自己是要“取还真经”,并为各地革命党人的工作“叹观止”。这种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的态度,使他赢得了各方英雄的敬重,“所至贤者争与交纳”, 宣传了革命,唤醒了民众,撒播了革命的种子。其后,“西北各省豪杰奋起,多因冠三”。而刘冠三所发展加入同盟会和会见过的这些革命同志,在反清独立及其以后的各项斗争中,多数成长为统领一省或几省革命工作的重要领导人。

“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冠三”之誉,就是由此得来的。

四、领导山东辛亥革命

1911年春天,刘冠三到达北京山左会馆(也称山东会馆)养病,到秋天时逐渐康复。山东同盟会的同志得知刘冠三在北京后,立即安排吕子人前去北京探望。刘冠三决定随吕子人返回山东,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刘冠三与徐镜心、丁惟汾等借游览大明湖的名义,紧急磋商拟订山东独立计划,决定召集山东各界人士在济南开会,成立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推动独立。11月13日,他们召开山东独立大会,推举山东巡抚孙宝琦为总督,通电全国,宣布山东独立。

山东虽然宣布独立,但刘冠三对孙宝琦的被迫独立有着清醒的知识,“预知彼官僚不足恃也”。独立大会一结束,刘冠三就离开济南,赶赴青岛,联合蔡自声、王林肯、班麟书、邓天乙等同盟会员组织武装,扩充力量,积极巩固壮大革命势力,策划武装夺取地方政权。在此期间,刘冠三“劝捐购械,日夜奔走,饮食俱废”,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

在山东独立被取消、革命机关被查封、同志相继被捕、革命遭致夭折的危急关头,早有准备的刘冠三挺身而出,担当起了领导山东革命的重任,紧锣密鼓地准备开展武装斗争。在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稍有头绪之后,刘冠三亲自赶到上海,拜谒孙中山,寻求革命对策,被孙中山委以领导山东革命的重任。回到高密后,刘冠三按照孙中山的指示,继续发动革命,周密策划组织鲁东地区胶济铁路沿线诸县的斗争。

刘冠三计划先发动即墨、高密、诸城、青州独立,然后攻占潍县,西取济南。为联络同志、扩大影响,他同时派吕子人等人分别去烟台、大连等地,联系那里的同盟会,争取同时举行起义。经过周密部署后,刘冠三坐镇青岛,指挥三路革命军,一举攻下即墨、高密、诸城三个县城,赶跑旧县官,接管政府,开仓平粜,救济百姓,一时大快人心。虽然这些独立斗争先后失败了,但都给垂危的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振奋了因山东独立失败受挫的革命党人的斗志。同时,这些斗争与仓促而发的山东独立相比,方向对头,策略得当,经过失败的教训,同盟会青岛机关部革命党人的精心策划是成功的。这足以证明,在刘冠三的领导下,山东革命党人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着。

在策划和发动各地独立的同时,刘冠三还在青岛征召山东独立失败后从济南前来避难的齐鲁志士,派陈干和吕子人带领他们南下参战,由海路至上海,到达北伐战场,成为北伐淮泗讨虏军中的一支精锐武装。由于山东各地独立活动的失败,刘冠三感到革命军寡不敌众,难以取胜,就与陈干将淮泗讨虏军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旅,由陈干任旅长,攻克徐州,建立革命基地,以图北伐,光复山东

中华民国建立后,共和告成,武装斗争停止,革命党人取得了合法地位,同盟会得以公开活动,刘冠三到济南协助徐镜心领导山东革命工作。

五、鞠躬尽瘁维护民国

1912年4月14日,中国同盟会山东分会在济南李公祠召开成立大会,徐镜心被推举为会长,刘冠三为副会长。4月19日,山东临时省议会成立,议长张映竹,副议长刘冠三、王讷。5月3日,袁世凯派亲信周自齐任山东都督,大肆排斥革命党人。周自齐为清除异己,支走革命党人,任命刘冠三为没有权力的山东留日学生监督。刘冠三“已知志不能行”,非常愤慨,一度离开济南城区,避居于济南南郊开元寺。

9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的孙中山来山东视察,徐镜心、刘冠三和蒋洗凡一路陪同。徐镜心和刘冠三向孙中山转达了青岛各界的盛情邀请,9月28日孙中山踏上了去青岛的列车。东去途中,刘冠三与孙中山并肩而坐正谈话时,突然遇到两名德国人来晋见孙中山。刘冠三打算站起来迎接,孙中山先生掣其衣襟,暗示他不必起立。德国人告退时,刘冠三又要站起来送别,被孙中山使眼色止住。德国人下车后,孙中山对刘冠三说:“帝国主义者是缺乏理性的,你越对他恭敬,他越看不起你。”孙中山简单的几句话里,却蕴含了浓浓的民族自尊之情,令随行的人都频频点头赞许,感到深受教益。

途经高密时,刘冠三提议孙中山下车视察,孙中山高兴地答应了,并停留了半个小时多。孙中山下车接见了高密同盟会组织的迎送人员,让秘书宋蔼龄取出一张全身照片,题上“高密同盟会留念,孙文赠”,赠给高密同盟会负责人侯芝庭。在车上,当刘冠三向孙中山介绍了侯芝庭的姓名和职业等情况之后,孙中山与之热情交谈,并留下了“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训言。

刘冠三与孙中山等人合影(左四为刘冠三,左五为孙中山)

到冬天时,刘冠三被选举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13年春天,刘冠三从日本回国,转道大连,偕徐镜心到北京出席国会。在北京,刘冠三联合丁惟汾、徐镜心等山东国民党议员,在国会中共同向袁世凯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京期间,刘冠三与徐镜心曾走访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劝袁世凯以国民为主人,以总统为仆人,以主人的意志为意志。袁世凯试图以重金收买他们,但他们都不为利禄所动。刘冠三还同丁惟汾一起监督其他议员,防止他们被袁世凯的高官厚禄所诱惑变质。刘冠三曾经以国会议员的特殊身份多次营救革命同志,但决不因有求于人而放弃自己的革命立场。

1914年3月,徐镜心被袁世凯逮捕,不幸罹难。徐镜心被捕后,刘冠三心急如焚,多方设法营救这位老战友,但未能奏效。当时的形势日渐恶化,国会内的国民党议员多数已经离开北京避难,刘冠三不顾个人安危,继任徐镜心的职务,勇敢地承担起领导山东革命的重任,一边留在北京处理徐镜心的后事,一边继续坚持反袁斗争。

不久,时任陆军部“高级顾问”虚职赋闲在京的国民党人商震,因参与“二次革命”不幸被袁世凯逮捕,并被决定处决。刘冠三大义凛然,一方面声称被捕的商震不是真商震,而是他的儿子,是当局抓错了人;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亲生独子刘耀东送到监狱,换出商震,并帮助商震逃走。待确认商震安全以后,刘冠三又设法救出刘耀东。大义感人,一时传为美谈。

1914年,吴大洲、薄子明等人在山东举义倒袁,邀请刘冠三由北京回山东参加斗争。1915年1月28日,袁世凯下令逮捕了刘冠三。幸亏商震、侯延爽等人全力营救,刘冠三才得以出狱。

刘冠三出狱后,在袁世凯总统府警卫军统领兼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家中避难。8月份,陆建章被袁世凯派往陕西镇压白朗起义,后任督军。陆建章要求刘冠三随他到西安,条件是不准宣传革命。这期间,他声称脱离政事,只做寓公,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忘却从事革命工作。一到西安,刘冠三就与景定成、胡景翼等同志取得联系,秘密策划反袁斗争。1916年初,陕西反袁的事情泄露,景定成被捕,李歧山等人逃走,大批革命党人被杀害。此前,刘冠三称病在家,加上妻子去世,才得以避过这场灾难。1916年3月,山西的革命党人抓了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作人质,逼迫陆建章下台。后经刘冠三调解,陆建章与革命党人实现和解,陆建章辞职离陕,陕西以较小的代价取得独立。

与此同时,山东革命党人吴大洲、薄子明、吕子人等发动了反袁起义,他们派人迎接刘冠三回到山东领导这场斗争,5月,刘冠三在家乡高密通电反袁,并帮助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二师师长吕子人改编了原第二支队官兵。

反袁斗争胜利后,1916年8月,国会恢复,刘冠三再次担任国会议员。刘冠三给孙中山写信,建议保留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和山东护国军,进行整训,以作为革命斗争的有力工具。但是,孙中山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为使民军不落于担任国务总理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之手,刘冠三又联合各方力量挤走前来改编的北洋政府山东军务会办、陆军中将、段祺瑞“四大金刚”之一的曲同丰,改由山东督军张怀芝改编民军。虽经刘冠三多方努力,这两支在护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民军被改编后,最终仍然没有摆脱被北洋政府遣散、消灭的命运。

1917年,段祺瑞揽权,国会再次被解散。刘冠三就南下广州,协助孙中山成立护法政府,并被任命为山东招讨使,全权负责山东军务。刘冠三命令第一路军总司令薄子明部下庞子周率众数万,与北洋军阀转战于江苏和山东之间。庞子周首战告捷,在济宁南部以5千人击败敌军2万多人,大获全胜。山东督军张树元大惊,亲自临阵指挥抵抗。11月24日,刘冠三坐镇徐州亲自指挥,庞子周在邹县东南的两下店,以3千人击败强敌张树元军1万多人。张军大败溃逃,张树元几次落马又上马,但因庞子周的追兵不认识他,使他侥幸得以逃脱。正当革命军准备乘胜进军之际,忽然传来广州国民党中央内部发生政变的消息,刘冠三立即赶回上海,声援孙中山。庞子周率军继续转战,终因北伐军迟迟后援不至、寡不敌众,攻败垂成。

1922年,北洋军阀恢复约法和国会,刘冠三到北京出席国会。这一年,他由于积劳成疾,不幸患上肺癌。这时,正值“鲁案”谈判期间。“鲁案”,主要是指1910-1920年代中日之间围绕归还山东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交涉事件。当时旅京的山东籍国会议员刘冠三、于沐尘和省议会议长王鸿一等人联合山东旅京学生,集体到鲁案督办公署示威,向政府施加压力。在后来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代表对日本的无理要求不敢让步。鲁案办理结束后,北洋政府鲁案督办王正廷说:“真佩服山东代表,真正是为国家民族着想,真正是为社会服务,非乘机谋利禄之徒。”

1923年,野心膨胀的曹锟企图谋取总统职务,对议员进行贿赂。与刘冠三同为山东籍国会议员的丁惟汾、王乐平等国民党议员愤而离京,赴上海进行对抗。刘冠三身负在京联络议员抵制贿选的重任,不能离开北京;同时,他本来打算像在反袁斗争时一样,留在北京,在同曹锟的斗争中积极发挥作用。但是,这时的刘冠三由于身患重症,行动极为困难,反曹工作非常艰难。最终,刘冠三独木难支,在曹锟党羽的威胁凌辱下,被迫为曹锟投了票。为此,他懊恼悔恨不已,心情更加抑郁,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于1925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3岁。

1928年2月5日,刘冠三的亲属将其灵柩运回高密,安葬于县城西三星台(今飞机场附近)。下葬时,国民政府安排专员前来吊唁,并派飞机到墓地上空盘旋3圈致哀,其送葬队伍长达7.5公里。

刘冠三先生之墓

1986年,中共山东省委认定刘冠三为山东辛亥革命杰出领导人之一,决定拨款为其修造陵园以示纪念。1987年6月,刘冠三先生灵柩移葬于高密革命烈士陵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青岛市委员会为揭碑典礼赠送了“山河伴先生长眠,日月与先生同辉”的纪念条幅。刘冠三的女儿刘耀西因在台湾有公务,不能亲自出席揭碑典礼,委托亲人回乡表示谢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山东,孙文,宣传,清政府,抗德,同盟会,山左,斗争,刘冠三,辛亥革命

今日话题圈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山东,孙文,宣传,清政府,抗德,同盟会,山左,斗争,刘冠三,辛亥革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山东,孙文,宣传,清政府,抗德,同盟会,山左,斗争,刘冠三,辛亥革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