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他的同母兄弟是多尔衮、多铎。天命六年,阿济格因功受封贝勒,专主一旗,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皇太极即位之处,阿济格的表现不俗,是大清开国最能冲锋陷阵的骁将之一。
天聪元年(1627)正月,阿济格随阿敏攻击皮岛的明将毛文龙,并东征朝鲜,此役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朝鲜对后金的军事袭扰。更为重要的是,阿济格阻止了阿敏想自立为朝鲜王的计划,赢得了皇太极的信任。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进攻宁远、锦州。阿济格为先锋大将,披荆斩棘打得明军大败,其后阿济格愈战愈勇,攻克遵化,然后引大军向北京进发。广渠门一战,阿济格再次一马当先。激战中,所乘战马被炮火击毙不能再战,虽然最终没能攻克北京城,但这一战奠定了他“骁勇敢战”的大名。
此后,阿济格又参与了大凌河之战和远征察哈尔蒙古的历次重大战役,每战必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克尽忠诚,战绩累著,在极重军功的宗室贵族中脱颖而出,逐渐为皇太极信任和倚重。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极改元称帝,三十一岁的阿济格晋封为武英郡王。
阿济格勇猛如虎,但考虑问题简单粗暴。崇德元年他为主帅入关袭扰明朝,兵部尚书张凤翔率兵出京尾随追击,阿济格骄纵轻敌,命士兵砍木桩,上书“各官免送”四字扔于道旁,以此来羞辱明军,幸亏明军将士懦怯惧战,没敢对其发动大的攻击,否则,清军必遭重创。
阿济格还违反常规,把辎重放在队伍最后边,自己率精兵前行,以致后队为明军追杀袭击。皇太极虽然肯定了他的战绩,但也训斥他:“不亲殿后,不知爱养士兵,对随之效力死战的士卒漠不相顾”。
另外,阿济格身为议政王,对军国大事很少有建言,在对外战争中专以掳掠人口、财物为乐事。皇太极曾告诫八旗官兵,不要像阿济格那样妄行贪暴。阿济格为人骄横,对部下不知体恤,动辄施以兵刃,致使一些人不愿附于其下。
尽管阿济格的战功卓著,但在政治上不得长进。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封了六个亲王,而阿济格仅被封为郡王,其地位不如同母弟多尔衮和多铎,甚至比不上侄子岳托,直至顺治即位,多尔衮摄政,阿济格才跻身亲王之列。
清军入关后,阿济格更是缺乏远见。清军刚攻占北京不久,多尔衮便议定迁都,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阿济格无政治抱负,竟提出:“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归或归沈阳,或退保山海关,可无后患。”
这种放弃统一中国,仅以杀掠为目的的主张是极为落后和保守的,因此遭到了多尔衮的严厉驳斥。另外,阿济格自恃功高,十分骄横,他当众称顺治帝为孺子,对其多有侮慢。他以摄政王之兄自居,专横于下,常凌驾于国法之上。顺治七年,多尔衮在涉猎途中病故,其灵柩还京时,阿济格身戴佩刀以见,丧车停下后他的举动甚为悖逆。诸王怕生出事变,特率重兵监视阿济格。
多尔衮死后,朝中大臣多有不平,生前的亲信开始受到惩治,阿济格的鲁莽正好授人以柄。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定阿济格谋乱之罪,将其削爵幽禁,只给妇人三百供其役使,其子劳辛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跟随阿济格的前锋统领席特库等人尽被诛杀。
阿济格从亲王沦为阶下囚,心中愤恨,他暗地藏大刀四口,用三百妇人暗掘地道,与其子及心腹合谋越狱。被人发现后,将他幽禁别室。但阿济格不知悔改,又于禁所闹事,拆掉厢房,堆集衣物放火。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不可再留奏明顺治帝,帝命其自尽。
驰骋疆场,以英勇著称的开国功臣竟死于纤纤三尺白绫中,带着未酬之志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应该说乾隆帝对那些开国功臣们极其宽容的,但对阿济格仍认为是“秉心不纯,黜爵实咎由自取”,只是将他的子孙复列入宗谱。终清一代,阿济格都被认为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