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时期,发生了一起非常著名的孝子事件,一个名为钱敬忠的举人为了自己的父亲,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本已到手的功名,泣血上访为狱中的父亲伸冤昭雪,虽然最终实现了愿望,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很巨大。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钱敬忠在京城的会试中脱颖而出,但是他却故意不参加殿试。这让当时的主考官们非常纳闷,因为中了会试的人,只有参加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而会试者只要不出意外,一定会得中进士的,而这个钱敬忠为何会放弃到手的功名呢?
钱敬忠此举只为引起皇帝和朝廷的注意,为的就是替父亲伸冤。他的父亲名为钱若赓,曾在礼部任职,算起来也是一个中级官员,只是钱若赓为人耿直,在万历选妃时直言进谏得罪了皇帝,后来万历想找茬杀掉此人,但是总要个理由,万历帝认为此人官声不错,在京城断不会犯错,于是将他外放江西临江知府,实际上是欲擒故纵,想让钱若赓在地方上因为权力大、诱惑多而犯错。
可是万历皇帝的如意算盘并没有见效,钱若赓在地方上不但为官清廉而且还实实在在干出了一番政绩,从上而下,一致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好官。而那些言官们揣摩万历帝的心思,鸡蛋里找骨头,上奏说钱若赓是个酷吏,万历帝也得了理由,新账老账一起算,下令要将钱若赓处死。
明朝的官员说起来还是有些骨气的,朝廷里那些六部九卿的高官有很多上书为钱若赓讲好话,最为感人的是,临江的老百姓居然凑钱集体上访,为自己的父母官说好话,可是万历皇帝油盐不进,一心要置钱若赓于死地。
刑部的官员不敢违背圣意,但也做了些手脚。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按照万历的旨意给钱若赓判处死刑,但是又和都察院商议,每年找个理由给他缓期执行,如此一来,钱若赓在监狱里待了整整三十七年。
钱若赓被判死刑的那年,儿子钱敬忠才一岁,母亲辛苦把他养大,读书、应举,一路走来非常困难,等到会试结束后,钱敬忠终于有机会为父亲伸冤了,于是他穿着囚服喊冤,要求代替自己的父亲去死,并且跪在午门外泣血恳求内阁将他的上奏转交给皇帝。
钱敬忠的身份毕竟和一般人不同,这件事发生后迅速在京城之中扩散,成为了当时的公共事件,在京的江西官员也纷纷为他声援,后来万历帝得知此事后,大概也是人之将死,忽然良心发现了,于是下旨:“钱敬忠为父呼冤,请以身代,其情可哀。汝不负父,将来必不负朕。”随后便赦免了钱若赓,让他回乡养老。
两年之后,钱敬忠再次参加殿试,如愿得中进士,授予刑部主事,这个泣血替父亲伸冤的孝子开始了进入仕途并审理案件了。此时,万历皇帝和他的儿子泰昌帝也都归西,进入了更为混乱的天启朝。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语,“求忠臣必入孝子之门”。所以,万历皇帝觉得像钱敬忠这样的孝子,将来必定也是大明的忠臣,这个推断是站得住脚的。后来事实证明,钱敬忠也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忠臣。
但是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如此残酷的忠孝佳话,皇帝随便找个理由要将一个爱民如子的清官杀死,幸亏有人搭救才保住性命,坐了三十七年的牢才被无罪释放,还得高呼皇恩浩荡。所谓的雷霆雨露,皆是皇恩,当年要杀你是正确的,如今放了你也是正确的,任何忠臣在皇帝面前都只是草芥,这就是皇权时代的巨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