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和袁世凯之间的恩怨,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不少史料中都有这样一个记载:光绪帝临死曾留下一道遗诏,上面写了一个半字,还有半个没写完就断气了。这两个字就是“斩袁”,其中的“袁”字写了一半,最后一笔拉的很长。还有说光绪皇帝私下对隆裕太后说:“杀我的是袁世凯”。
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的双双崩逝,光绪帝的亲弟弟载沣和隆裕太后掌握了朝政,一心想为哥哥报仇雪恨的载沣当上摄政王以后,却没有杀掉袁世凯,反而放虎归山,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宣统即位时和大清其他皇帝一样,自然也是大赦天下,封赏前朝重臣,但是袁世凯在接受封赏时却提心吊胆,唯恐自己性命不保。这位在朝中权倾一时的重臣,知道自己营造多年的北洋系将要遭到灭顶之灾,他显赫的政治生涯到了最凶险的关口。
当年戊戌变法中,正是因为练兵大臣袁世凯的出卖,才使得光绪皇帝被剥夺了权力,软禁在瀛台中度过残生,而袁世凯却因此飞黄腾达,成为有清一代最年轻的总督之一,他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任上经营多年,一手打造了权倾一时的北洋集团。
可此时对于袁世凯来说,一切或将成为过眼烟云,因为他的靠山慈禧死了。慈禧死后,即位的溥仪还是个幼童,最高权力实际掌握在载沣和隆裕太后手中,袁世凯曾极力想向载沣表现自己友好的态度,希望博得载沣的欢心。
但是载沣一心要为光绪皇帝报仇,对袁世凯的态度很冷漠。当时朝中的满族亲贵善耆、载泽、铁良等人都想除掉袁世凯,因为他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们想要控制朝中大权,自然要搬掉控制朝政的北洋势力的头子。因此载沣一上台就把袁世凯冷落一旁,载沣处理朝政事务,都和张之洞、世续商议。
很快,载沣在满族亲贵的支持下开始行动了。朝中反袁势力见时机有利,也乘机弹劾袁世凯,御史江春霖以朝廷优赏不当为名,弹劾奕劻、袁世凯结党营私;御史赵炳麟也认为袁世凯的势力在朝中盘根错节,上疏痛陈用袁的几大弊端。
不过,载沣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知道袁世凯在朝中党羽众多,势力根深蒂固,为此他特地征求朝中重臣奕劻和张之洞的意见。
张之洞虽然和袁世凯政见不合,但是他看出载沣要杀袁世凯纯属满汉之争,身为汉人,张之洞自然不愿见到朝中出现排挤汉人的局面。因此,张之洞力保袁世凯,他说:“主少国疑,未可轻于诛戮大臣而动摇社稷,可否罢斥驱逐出京?”
奕劻早就被袁世凯收买,他反对说:“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造反怎么办?”这一番话点中了载沣的命门,但他仍然心有不甘,还以军机处的名义,密电征询北洋六镇统制的意见。可是得到回应却是:“请将臣等先行革职,以免士卒有变,致辜天恩。”潜台词就是说北洋军会造反。这证实了当时传言北洋军“只知袁宫保,不知大清朝”的说法。
性格懦弱的载沣终于不敢断然下手杀袁世凯,只好按照张之洞的意见处置袁世凯,很快,上谕就到了袁世凯的手中,其内容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袁世凯离开京城时,送行的只有严复和杨度,他的门生故旧为了避祸不敢前来送行,昔日威风八面的袁世凯就这样离开了政坛。
客观地讲,袁世凯的北洋集团虽然结党营私,但毕竟也干出了一些政绩,所用的人也都有些才干。而载沣当政之后,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他清洗了北洋集团之后,代之以满洲亲贵,这些人将国家重器当成了自己的私家财产,不顾大清江山社稷的危亡。
载沣重用自己的两个亲弟弟载涛和载洵,这是清末著名的两大贝勒,他们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贪得无厌,朝政愈加糜烂,直到这时,人们才开始觉得袁世凯其实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