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顺治时期科举分为满榜、汉榜,为何后来这个制度就执行不下去了?

顺治时期科举分为满榜、汉榜,为何后来这个制度就执行不下去了?

科举时代,状元是个稀缺品种,每一科只有一名状元。但是我们发现清代自入关后,共开112科,却出了114名状元。也就是说,其中有两科是有两个状元的,一科两状元这种现象,自科举制诞生后十分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顺治三年、五年的两次会试,清一色都是汉人而无旗人。这是因为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清王朝得天下,更是仰仗八旗劲旅之武功。故顺治入关后,尽管很快颁诏令开科取士,但却以天下未定,八旗尚须征战为由,不准八旗子弟应试。

顺治八年,举行入关后第三次会试,且这个时期天下基本大定。所以大臣建议,准许满洲、蒙古、汉军子弟应试。因此从这一科开始,旗人与汉人一起参与了科举考试。

从相关记载来看,旗人科举的难度十分有限,规定考翻译汉字文一篇,若是不识汉字者,作满文二篇。不像汉人那样,要考四书文、经文、策、论一类的。

在录取方面,旗人的录取比例也很大。顺治八年的会试,规定取满洲25名、蒙古10名,汉军25名。表面上看这个数字并不多,事实上,这一年参加会试的旗人很少,加在一起还不到一百人,所以进士录取率在60%以上。

那么自顺治十二年之后,为何就没有满榜状元了呢?说起这个问题,还略带有搞笑的色彩。清初时期,八旗子弟惟重军功,对科举取士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

这种情况让朝廷很尴尬,顺治九年、十二年的两次满榜科举,旗人报名的人非常少,人数一少整体水平也就上不去,尤其是顺治十二年这一科,报名人数比录取的人数还要少,这让朝廷情何以堪。

顺治朝实行的满汉分榜制度,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自顺治十五年开始,就取消了八旗科举。到康熙继位后,不再有满、汉榜之分,八旗子弟与天下士子一体应试,合为一榜。

三藩之乱时,朝廷停开乡会试,之后再度恢复。这一时期,由于入关年久,不少旗人钻研学问,整体水平比顺治朝时略有提升。为了照顾这些旗人,康熙帝令他们与汉人一体参与考试,并在中额之外,给予旗人一些名额。

不管是清初还是清末,旗人在科举方面都远远不及汉人。康熙帝统一满汉一体应试之后,为了保证旗人的入仕比例,给予了一定的照顾。但同时又限制满蒙考生入二甲之内,既强调了满蒙的骑射传统,又让汉族士子们能够更多地获得荣誉。

虽然在科举上汉人在面子上沾了光,可实际上满蒙八旗子弟并没有吃亏,除了科举这条途径之外,他们还可以通过笔帖式、宗学、八旗官学等种种方式获得入仕的机会。

八旗子弟不列一甲是被严格贯彻执行的,不过到了同治朝时,却出现了一个蒙古旗人状元,他就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和顺治朝两个旗人状元比起来,崇绮是靠真本事夺魁的,含金量自然也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会试,科举,状元,顺治,时期,满榜,制度,汉人,汉榜,旗人,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会试,科举,状元,顺治,时期,满榜,制度,汉人,汉榜,旗人,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会试,科举,状元,顺治,时期,满榜,制度,汉人,汉榜,旗人,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