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慈禧是恨透了光绪帝,本来是想放权让他实行维新变革,可到头来损害的却是以她为首的后党利益,若不是袁世凯告密,荣禄护驾,估计“围园杀后”的悲剧将成为现实。
因此,光绪这个眼中钉是非要拔掉不可了。不久,慈禧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为首的帝党骨干成员一网打尽,而且还在朝堂之上发布了废除光绪的懿旨。原本这件事做起来应该水到渠成,可是荣禄站出来表示反对,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督抚也出面抗议。更严重的是,各国列强也站在了光绪的一边。
话已经说出来了,办吧阻力太大,不办吧有有失脸面。这个时候,还是荣禄最能体贴人,他想出了办法,既能保全慈禧脸面又能让各方利益满意,这个主意就是从宗室近支中挑选一个孩子立为大阿哥,既是皇上的后嗣,同时也继承同治皇帝,其后在宫中培育,以后逐渐继承大统。
这就是著名的“乙亥建储”。1890年1月24日,慈禧将近支王公、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大学士、部院尚书等人召入仪鸾殿。随后,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下旨封端王的次子浦儁为皇子,承继同治帝为大阿哥,同时派大阿哥第二年正月初一至大高殿、奉先殿、寿皇殿,代皇上行礼。
“乙亥建储”是慈禧、荣禄等人在复杂的形势下找到一个妥协的办法。慈禧不愿意让光绪继续执政,又害怕废除光绪会带来无法收拾的局面。立浦儁为大阿哥无疑是向废黜光绪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慈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的这个办法既能满足以刚毅、徐桐、崇琦这些保守派的等人的要求,也不至于招致外界的反对。也就是说,慈禧这一步进可攻退可守。
表面上看,慈禧这事办的颇有章法。但从后来的态势发展来看,慈禧和荣禄确实是下了一步臭棋。乙亥建储的谕旨颁布后,在官场上倒是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波,反而是在文化界、商界引起了巨响。叶翰、章炳麟、蔡元培、唐才常、黄炎培等1231名上海士绅,联名致电总理衙门,恳请皇帝不要退位。
慈禧收到这份电报的时候勃然大怒,原因不全是电报的内容,而是惊讶上海的士绅竟然胆子大到了干预朝政的地步。要知道,大清自开国以来,废立乃国家大事,别说是士绅,就算是官僚集团也不敢轻易表态,如今到了这个地步,也难怪慈禧要生气。
另外,按照惯例,朝廷颁布这样重要的旨意,各国列强是要进宫庆贺的。可是慈禧发现这些外国公使一个都没出面,这也证明她建储一事不受认可。如此一来,慈禧的压力就很大了。
抛开各种政治因素不谈,单就浦儁的个人素质来看,乙亥建储也是一步臭棋。浦儁颇似其父,整个就不是一个正经的主,他打小便顽劣不堪。入宫后,浦儁以为自己是未来的皇帝,行事、讲话都极为张狂。
既然还没有被废,那么光绪还是名义上的大清皇帝,可是浦儁入宫后对光绪极为不尊敬,甚至还大打出手。皇子打皇帝这事新鲜吧,大清朝建国二百余年,这还是头一次。有一天,光绪帝正站在亭子里看景,浦儁突然从后面挥拳相击,一顿乱拳愣是将光绪打倒在地。可光绪帝很无奈,一个空壳皇上手上没半点权力,他只得向慈禧告状,最终浦儁以家法被责打20棍。
浦儁进宫后,对读书习字毫无兴趣,对音乐、骑马、拳棒倒是很上心,他每天都带着几个太监到戏园里看戏,整日无所事事。朝中的官员对浦儁都极为鄙视,认为如此行径,何能继承宗社之重。后来,浦儁的恶名又传到宫外,引起轩然大波。
最终,浦儁这个大阿哥也被革了名分,乙亥建储至此宣告失败。可以说,慈禧到头来没有捞到任何政治利益,反而得罪了各国列强,这也导致了后来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