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运动,自变革开始这场运动就得到了全国各个地方的支持。但是由于在这场改革之后,爆发了辛亥革命,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其实清末新政对整个中国时局的影响大大被低估和误解了,虽然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朝的统治,但是变革对整个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这次改革是整个清朝中最认真的一次改革,当时的大清朝已经和西方列强进行了近70年的接触和碰撞,终于看清楚列强的丑恶嘴脸,与此同时,中国新崛起了一批绅商阶层,在他们的支持下,这场于政治、经济间的体制改革运动正式开始,随着改革的进行,大清朝的明天看似越来越好。不过随着光绪帝和西太后的先后离世,变革出现了拐点。
那么新政对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又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又为何没有成功挽救当时的大清朝?
一、变革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首先就是对于政治方面的改革,戊戌变法之后,随着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八国联军的大肆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处于岌岌可危的状况之下,为了保全自己,慈禧带着光绪和若干亲王大臣仓皇向西逃窜,在经历500多天的隐姓埋名,仓皇西逃之后,才又一次重回北京。
在此同时俄国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展开了厮杀,最终以日本人的胜利而告终。由于这场战争位于中国的领土上,所以迫害了很多中国人民,不过这场战争还是让很多中国人看到了希望,这是第一次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战争,那些人认为这场战争说明,并不存在人种优劣之说,既然矮小的日本人可以做到,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做到。他们在思考日本战胜俄国的原因时,纷纷认为是日本立宪的原因。
于是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立宪的风气和学习日本的潮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满清贵族必须要接受政治体制的变革。或许是在日俄战争中看到了希望,西太后召见了曹汝霖等大批留学生来皇宫讲,什么是立宪?什么是国会?而什么又是宪法?最重要的是在立宪之后,皇帝的权力又会如何?在确保皇室权力不会受到影响之后,清政府明确提出建立宪制。这是清朝第1次在变革中明确提出预备立宪。也因此这次变革是整个清朝中最积极最先进的一次变革。
从经济方面来说,新政前的清政府存在很多制约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内,传统政治制度下的官员腐败,苛捐杂税,对外,外来资本强势占有了国内市场,同时列强的侵入也导致了整个市场的动荡不安。新政时期颁布了《商会章程》、《矿物章程》等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规章以及奖励实业办法。并且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统一中央及地方衙门的,收支、统筹等财务活动。并且还编制了我国第一次全国预算。
通过这些措施,国家的财政情况得到了大大好转。在拥有多项赔款的状况下,中央及地方财政都有了很多结余。1911年国家财政收入更是达到了3亿两白银。并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绅商阶级的扩大,他们在社会上拥有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高,对于整个政府机构的监督力也逐渐增强,市场氛围也越来越好,整个统治环节中的吏治腐败程度也大大降低。
另外在教育方面,新政废除了传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本身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不过到了清朝,部分官学体系逐渐老化,曾经设立的国子监,县学等全部被废除。
曾经地方行政官员讲学,学官辅导当地学生学习的事情也不复存在。但是依然有一些人认为废除科举制度,新办学堂,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旧学,打断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切断了读书人与朝堂的联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了选拔官员,在新政初期,朝廷开设了经济特科,就是修改考试内容,但是保持原本的科举形式。这一做法的确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比如说当时的状元梁士诒,在他的主持下,清朝最早的铁路成功被修建,京张铁路也是在他的主持下成功建立的,不过之后他因为与袁世凯的关系受到了牵连。
除了他以外选拔中的杨度、张一磨等人,也很有建树。针对归国留学生,也有专门设立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会授予不同的进士头衔。这种选拔方式一定程度上为朝廷提供了专业的稀缺人才。大办学堂也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新政失败的原因
1908年随着光绪和慈禧太后,这两位清朝权力至高者的趋势,新政也进入了末期。
根据慈禧太后生前懿旨,载沣担任摄政王,他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当时的摄政王年仅25岁,从未担任过地方官员,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很多满洲亲贵,对于他的执政并不服气。于是便开始把在新政中放归地方的权力,渐渐地收归于自己手中。
当摄政王从德国谈判回国后,看到眼前的政治局势,于是便下定决心,将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首先被他盯上的便是北洋派,
他先是将袁世凯免职,然后又将他的幕僚,一个个铲除。当时的北洋派中除了袁世凯,梁士饴之外,还收揽了很多像唐绍仪这样的留美学生,可以说当时社会中的精英都被袁世凯笼络在麾下。
在这些人被摄政王免职之后,盛宣怀恰好在此时崛起,盛宣怀曾是李鸿章的幕僚,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经常贪污敛财,朝廷中口碑较差,载沣的这个行为可以说是极其缺乏政治考虑。
之后,他又开始收回地方路矿权,之前的矿权分归于地方,很多民营企业借此修建铁路。满人一下收归权力必然会引得汉人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汉族官员都极其不服气,1911年有满族大臣成立的皇族内阁,更是把整个朝廷中的汉族官员都得罪透了。
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整个国家早已形成了地方强盛,中央较弱的政治格局。太平天国运动也是政府借助地方力量所压制的,因为在经过长时间的统治之后,满洲的八旗士兵早已变得纨绔不堪,绿营兵也无法再次重振雄风,更不要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就被打垮的蒙古骑兵。这种政治格局相信西太后在世时早已看透,但是她依然没有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于中央。因为这些人所代表的,是地方官员的力量,是整个朝廷中汉族官员的力量。
所以摄政王这么一来,就相当于扰乱了统治者与整个官僚体系之间的固定关系。这无异于割腕自杀。
结语: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虽然是清朝被迫拖入西方体系的一次改革运动,但这次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至于新政为什么没有拯救清王朝,表面来看和摄政王等年轻的满洲亲贵的大肆收权有关,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满汉两族之间的根本矛盾,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根本就不会有人能掌握绝对的权力,更不要说一个异族统治下的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