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闯关东与走西口有什么不同?1个是为增加人口,1个是为给列强赔款

闯关东与走西口有什么不同?1个是为增加人口,1个是为给列强赔款

提示:闯关东与走西口有什么不同的呢?除了时间的早与晚、禁令的严与不严,二者的区别还在于一个是为了发展东北人口,一个是为了用西北之地给列强赔款。在这种不同中,如果它们能给人们相同的启示,那就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人能把某一块地方圈成自己的,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也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而在本来能够农耕的土地上,只有让农耕的百姓把家园像钉子一样钉进泥土,才可能真正守住祖国的疆域,让祖国山河永固。

相同的是,走西口与闯关东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事件,都是清朝政府把口外或者是关外的闲置土地开放,让口内或者是关内的人们去那里种地谋生。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历史定义:

走西口: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来,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在这里,除了西口的狭义和广义,其实也可以把“走西口”定义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即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走西口是广义的,把清之后的走西口看作是狭义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历史事件放在清朝一个朝代,进而找到它们背后的不同。这就是说,走西口与闯关东的又有了一个相同,它们基本上都发生在清朝,或者形成高潮的部分都在清朝。

走西口源于山西等地的人口增长,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于是成千上万的口内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闯关东源于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破产农民不顾清朝政府禁关禁令,成千上万的人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关东。应该看到,不管是“走”还是“闯”这中间都有清朝政府的禁令。

到了清朝的时候,统治者便把这个地理利用了起来,为了就是防止蒙古人与汉人的接触,这50里宽的地带长达2000里,就成了一个“隔离带”,清朝政府不允许蒙古人南来越过“隔离带”与汉人往来,更不允许汉人北去越过“隔离带”与蒙古人发生关系。这就让“隔离带”的土地被闲置着,康熙第三次出征噶尔丹时(1697年),路过今鄂尔多斯,当地的蒙古官员向他报告说,“隔离带”的土地闲着,还不如让汉人来种,蒙古人从中收些租子,捐给朝廷。康熙表面上是答应了,但还是没有放开,仅允许汉人在“隔离带”种地,不得越过“隔离带”,因为“隔离带”的土地有些地方排碱不良,种地时间一长,就有了白花花的碱渍,所以“黑界地”也便成了“白界地”。

这就是说,最初的狭义上的走西口只是走至长城以外50里的“隔离带”种地。至于广义上的,它应该不限于明朝,和闯关东的人口流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一样,西口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一直都在走,在没有长城的时候人们就在走,走的是南北的互动,秦汉时期有了长城,才有了所谓的“口”,汉代,汉武帝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有名的汉外长城,分布在今内蒙古西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由东、西两段连接而成,东段称“光禄塞”或“塞外列城”,西段称“居延塞”,早就将“黑界地”或“白界地”纳入了帝国的版图,所以,那个时候人们来到“黑界地”、“白界地”甚至及其以远的地方,根本就是存在“口”的问题。所谓“西口”不过是明代防御能力减弱之下的一个新名词,但“走”的过程在历史上光明正大的存在。清朝政府的禁令让历史在这里很“退缩”。

怎么限呢?除了禁令还要修“长城”,把它围起来、圈起来。“长城”是什么呢?柳条边!是指清政府17世纪后半期,于东北兴建的堤防壕沟,因为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谓之柳条边,又名条子边,或称盛京边墙。

柳条边为宽、高均为一米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露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外侧挖一条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

柳条边分为东、西、北三段:东段为清初修建,初因是朝鲜人时常到宽甸等地采挖人参、山货等土特产,与当地居民经常发生纠纷,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下令修缮了凤凰城到碱厂一段边墙。西段修建起于顺治五年(1648年),为的是划分蒙古游牧区和农耕界线,边外为蒙古牧民的游牧区,边内为盛京辖区,包括盛京皇宫和清朝祖坟永陵。北段修建起于康熙九年(1670年),名义上是为了保护吉林长白山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并规定:在长白山禁地内捕蛤蜊、捉水獭、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

柳条边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平原上,撇捺交点位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北的威远堡镇。从威远堡镇向北至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的法特东亮子山,作为“人”字的一竖(为北段);从威远堡向西南至山海关,构成“人”字的一撇(为西段);由威远堡向东南至海边,构成“人”字的一捺(为东段)。东段和西段将整个辽河平原包括在内,全长达1900多公里,北段全长690公里,总计2600公里左右。

为了保护自己的这条“退路”,清朝政府在修墙的同时,对边内时开时禁。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奖励官、民招揽、应招。这时关内开始有流民陆续地继而成批地迁来,在边内开荒占草,让“退路”的处女地有了更多的人烟。但是到了康熙七年(1668年)清朝政府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种闭关自守意识到了乾隆时期得到了更严厉的封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晓谕军机大臣等“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其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严禁,使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经济萎靡不振。甚至在这一过程中间,因为没有足够的百姓补充东北驻军的兵源,在面对他国入侵时,不得不丢掉外东北等地的大好河山。也就是说,在真正的闯关东之前,东北地广人稀,时常受到沙皇和日本势力的侵扰。

众所周知的是,从1840年起,爆发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剧,清代统治者迫于内忧外患,不得不逐渐放弃封禁的政策,允许以华北地区为主百姓出山海关,向东北移民实边。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政府因为还不起对各国赔款9.8亿两白银,也将走西口推向了一个真正的高潮,1903年8月,又授贻谷为绥远城将军,在绥远城设立垦务大臣行辕和督办蒙旗垦务总办,在丰镇设丰宁垦务局,在张家口设察哈尔左翼垦务总局,在包头设西盟垦务总局,全面放垦蒙地,不但让汉族人越过“隔离带”种植,对蒙旗软硬兼施,文武并用,把蒙古人手中能收来的土地全都收了回来,为朝廷创收。

除了时间的早与晚、禁令的严与不严,二者的区别还在于一个是为了发展东北人口,一个是为了用西北之地给列强赔款。在这种不同中,如果它们能给人们相同的启示,那就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没有人能把某一块地方圈成自己的,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也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而在本来能够农耕的土地上,只有让农耕的百姓把家园像钉子一样钉进泥土,才可能真正守住祖国的疆域,让祖国山河永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口,什么,关东,地方,历史,清朝政府,列强,蒙古,禁令,长城,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什么,关东,地方,历史,清朝政府,列强,蒙古,禁令,长城,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什么,关东,地方,历史,清朝政府,列强,蒙古,禁令,长城,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