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来,和珅之死是必然的,不论什么人当皇帝,和珅都是非杀不可的。不仅仅是嘉庆皇帝要杀他,许多大臣也要杀他。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不是因为嘉庆帝和他个人之见有多大的矛盾和恩怨,谁当皇帝都要杀和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出于经济上的需要。
和珅之富天下皆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找个理由杀了他并抄家,这些钱自然就成了皇帝的。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清朝的康乾盛世,到了嘉庆这一代,实际上已经是千疮百孔,外强中干,国库空虚,持续数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几乎耗费了国库的存银,财政反面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乾隆一朝,国力鼎盛。然而,乾隆帝在花钱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他继续执行康熙皇帝“开拓疆土”的国策,加上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内外战争,连年不断。另外一方面是乾隆皇帝喜欢享受,崇尚奢华,园林建筑,大兴土木,加上六次南巡,花钱如流水。更为关键的是,许多贪官中饱私囊,贪风大起。
我们不要以为乾隆朝只有和珅是贪官,不客气地说,在乾隆晚年几乎是十官九贪。和珅是第一贪官固然不假,那么第二、第三是谁呢?是李侍尧、国泰、王亶望,还有那些没有被查处的大员呢?这还真是说不好,就连刘墉、纪晓岚等人也不一定干净。但是嘉庆只能杀和珅这个天下第一贪,打击面不能太广。不然,政局反而不稳定。嘉庆帝杀和珅,可以借和珅的钱维持一段时间,这是嘉庆帝杀和珅的动机和原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
其二,杀和珅以缓和官民矛盾。
乾隆带头腐败,和珅带头贪污,其结果必然是贪官遍地,引发平民百姓抗官抗税,社会矛盾继续激化,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官逼民反了。乾隆末年,各地白莲教相继起义,嘉庆三年,抓到四川白莲教的首领王三槐,解到北京受审。在审问的过程中问他为何要造反,他说这是官逼民反。
嘉庆意识到贪官污吏的横行,官民矛盾必然加剧,所以总结说:“层层朘剥,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期贻误军国重务。”这可以说是大实话,不是什么借口。为此,嘉庆帝下决心要借和珅的脑袋以谢天下。也就是杀了和珅这个最大的贪官给老百姓看看,我当皇帝是关心民间疾苦的,也给其他贪官看看,当贪官的就是这样的下场。
不过自始至终,嘉庆帝杀和珅从来不提一个“贪”字,这就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嘉庆帝既不想牵连到他的父皇,也不想掀起一个反贪污的运动高潮。他要的是和谐,只希望做一个太平皇帝,他信奉的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守好祖宗的江山社稷就行。
其三,嘉庆杀和珅的真正或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
和珅是绝顶聪明之人,但是在擅权这个问题上,还是不够聪明,他不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可以这样说,乾隆对他的宠信,实际上已经到了比自己儿子更信任的地步。从道理上说,乾隆总是要把皇位传给儿子的,而不是传给和珅。但在事事的表现上,乾隆的做法又是对儿子冷漠,而对和珅热情。
到了嘉庆继位后,和珅按说应该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他仍然要干涉皇权,处处限制嘉庆帝的权威。他“挟太上皇以令天子”,不但继续抓权弄权,甚至到了嘉庆帝有什么事情要对父皇说,反而要去托和珅去转告的地步。
可以说,这种不正常的君臣关系和现象,哪一个皇帝也不能长期忍受。这还不算,更有甚者,嘉庆帝的老师朱珪由两广总督升任大学士,嘉庆帝写诗祝贺,没想到和珅在太上皇那告了一状,结果太上皇一生气,朱珪大学士没当成,倒降为安徽巡抚了,嘉庆帝也因此得罪了父皇,这口恶气嘉庆帝暂时是忍下了,但总有爆发的一天。
嘉庆下决心惩治和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权势太大,触碰了为人臣的底线威胁到他当皇帝的权威。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臣子没有才干不可怕,贪污受贿也不可怕,怕就怕他威胁皇权,和珅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其实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