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晚清历史,两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一是曾国藩,二是洪秀全。洪秀全的失败和曾国藩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仅以成王败寇来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太过简单粗暴了,他们之间的胜负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开战前就已经决定下来了。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读书人发起的,而太平天国的克星恰恰也是一个读书人。
曾、洪二人都是在五六岁时入私塾,读的都是圣贤书,四书五经是主要课本。他们学的都是八股文,走的都是参加科举考试以进入仕途的道路。
但是,洪秀全从十六岁到三十一岁,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大败而归,连个秀才都没考上,而多年来的读书生活,已经让他丧失了下田种地的勇气和能力了。相反,曾国藩二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以个人才学跻身仕官行列,又逢佳运步步高升。
他们两人,对四书五经及其注疏,一个是不通不透,一个是滚瓜烂熟;一个是做文做诗流于粗俗,一个是严于律己、文章诗文均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一个是立志造反,一个是志在圣贤功臣;一个是有机会就生活糜烂,一个是严格理性生活的强者。
曾国藩和洪秀全两人的学识修养在学业过程中结识的朋友间也要很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这些,已经注定了他们不同悲喜剧的前途与命运的结局。
如果说在斗争初期,洪秀全十分清楚自己是拿宗教作为号召发动人们进行反清工具的存在,那么在太平天国后期,有材料表明洪秀全真的沉迷于宗教,真的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和鬼话,真的把自己看成了天父的第二子。
与洪秀全相反,曾国藩却讲究道德、功业,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两湖籍知识精英。他们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这与洪秀全集团定都天京伊始就大兴土木、选美女、讲享乐的农民小富即安的短视思想比,其境界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洪秀全以宗教迷惑众人,将上帝会作为精神支柱。而曾国藩却搬出了孔子、孟子、关羽、岳飞,甚至土地、城隍、佛家、道士来与洪秀全的天父皇上帝相对抗,这是他的绝顶聪明之处。孔、孟、关、岳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偶像,但从这一点来讲,曾国藩确实比洪秀全高明智慧得多。
大量史料证明,曾国藩与洪秀全的斗争,湘军与太平军之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两种层次的文化之战,是代表高一层次文化的曾国藩用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战胜代表用基督杂交儒学的低一层面的洪秀全文化之战。
曾国藩的成功,得力于他对团队严格的政治建设与组织建设。翻开一部湘军史,你会深深体会到,曾国藩的成功,是其集团内部上下同心、精诚团结、讲究节操、一致对敌的集体智慧努力的结果。
其实,曾国藩并不擅长用兵,曾几次失败而又几次自杀未遂。湘军之所以成功,也绝不是曾国藩一人之力,而是湘军领军人物如胡林翼、罗泽南、李续宾、杨载福、曾国荃、左宗棠等一班知识分子团结合力的结果。其中曾、左、胡最为突出,可以说是相互补充,缺一就不可能成就后来的局面。
与太平军的领军人物讲求生活享受、腐败堕落、争权逐利、互相猜忌,与暗斗发展到明争等可悲的事实相比,湘军集团的领袖人物大多讲究节操,能够清廉自守,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他们在挫败与困难面前,不气馁,不低头;在胜利面前,不骄傲,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素志。
说到底,曾国藩与洪秀全的斗争就是湘军与太平军两个集团的斗争,从各方面分析来看,湘军的建军模式与领袖们的严以律己、治国平天下的素质都要远远高于太平军,这两大集团的对垒也注定湘军终将战胜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