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斯坦,位于以喀山为核心的伏尔加—乌拉尔地区,是喀山鞑靼人的主要聚居区域。众所周知,俄罗斯人和鞑靼人之间,颇有些历史头绪。而喀山鞑靼人的祖先,是伏尔加保加尔人,曾在东欧草原上建立过强大一时的汗国。13世纪蒙古入侵后,保加尔人吸纳部分钦察人、乌拉尔人部众,最终形成喀山鞑靼民族。喀山汗国自15世纪兴起后,便长期压制莫斯科一头,直到16世纪中叶才被雷帝伊凡征服。
沙俄征服后,沙皇曾对鞑靼人采取过分化和同化政策,但收效甚微。同时,鞑靼人与俄罗斯人的联系日益紧密,也有不少鞑靼地主、商人、资产阶级被沙俄官府吸纳进统治集团。十月革命后,鞑靼斯坦兴建起苏维埃政权,隶属于苏俄加盟共和国。苏联时期,鞑靼斯坦社会经济快速腾飞,建立起发达而完善的工业体系,同时在苏联国家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但在此历史过程中,鞑靼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却并未消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大厦摇摇欲坠。趁此机会,不少鞑靼人重新拾起建立国家的宏伟计划。1990年8月30日,鞑靼斯坦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18日,又颁布“共和国基本法”。1992年,举行“全民公决”,初步统计有61.4%的选民“同意选择成为主权国家”。鞑靼斯坦占据“天时”、“人和”,其本身又颇具实力,若其决意建立主权国家,势必会对原苏联地区的形势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然而,历史进程的转折,往往出现在特定时期。就在独立倾向愈发明显时,1994年,鞑靼斯坦高层却突然同俄罗斯联邦签署条约,宣布取消独立。在此之后,鞑靼斯坦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同俄罗斯联合,也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但不再谋求建立主权国家。那么,颇具实力的鞑靼斯坦,为何最终放弃独立?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被车臣战争的后果所震撼。就在鞑靼斯坦离心运动颇为高涨时,俄罗斯境内其他一些地方,也同样存在分离的苗头。位于北高加索的车臣,便是其中的典型。为震慑境内的分离运动,俄罗斯果断于1994年出兵车臣。车臣战争的血腥和惨烈程度,给鞑靼斯坦的领导人们造成心理上的冲击。因此,鞑靼斯坦高层在经过一番权衡后,最终选择更为稳健和妥帖的措施,同俄联邦保持良好关系。
其次,境内族群众多,需要统筹兼顾。鞑靼斯坦虽然以喀山鞑靼人为主,但其他民族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其中,俄罗斯族占45%(1989年数据),是影响力第二大的民族。此外,还有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乌德穆尔特人等民族。因此,鞑靼斯坦倘若铁了心要自立建国,那么势必会让其境内其他民族(尤其是俄罗斯族)不满,甚至不排除爆发内战的可能(参考波黑)。鞑靼斯坦高层自然会认真考虑这点。
再次,即便独立了,也被俄罗斯包围,不如维持现状。鞑靼斯坦居于内陆,其辖境东南西北都是俄罗斯的地盘。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即便脱离了俄罗斯,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届时,俄罗斯只要采取军事封锁+包围的策略,就能彻底切断鞑靼斯坦的陆路对外交通。而鞑靼斯坦几百万的人口规模,也不足以支撑其长期的孤立。因此,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同俄罗斯彻底闹僵,倒不如维持现状。
最后,俄罗斯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在说服鞑靼斯坦留下的过程中,俄罗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俄罗斯承诺给予鞑靼斯坦相当多的自治权,以及诸多优惠措施。例如,鞑靼斯坦可以自行参加国际交流,可以自主参与对外的经贸交往。同时,俄联邦针对鞑靼斯坦重工业繁多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倾斜。所以至今,鞑靼斯坦的军工厂里,仍然可以生产各种原苏联系的武器装备,发挥着自身的影响。
总体来看,鞑靼斯坦虽然没有建立主权国家,但是却在俄罗斯的版图框架内,维持了特殊的地位。由此,俄罗斯保全了疆域的完整,鞑靼斯坦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自治权,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参考资料:《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鞑靼斯坦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