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号称“欧洲宪兵”的沙皇俄国,出乎意料地输给了被称为“黄皮蛮猴”的日本,令世界各国政要都为之吃惊。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的利益几乎丧失殆尽,沙皇政府在远东地区的势力也遭受沉重打击。与之相反,日本则借助日俄战争的胜利,成功将扩张的触角延伸到远东大陆,从而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列强。
日俄战争爆发前,很多人认为:俄国会赢。这是基于参战双方综合国力、历史战绩所得出的论断。参战一方的俄国,领土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武装力量规模也位于世界前列。同时,16世纪以来,俄国的战绩也相当耀眼:1721年北方大战,俄国将“北方雄狮”瑞典打垮;1812年拿破仑战争,俄国将“军神”拿破仑击溃;17~19世纪十次俄土战争,俄国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取了黑海、巴尔干、高加索等战略要地。到20世纪初期,俄国博得了“欧洲宪兵”的美称。
与俄国相比,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对外战绩。663年入侵新罗之战,日本被唐朝-新罗联军击败;1592年入侵朝鲜之战,日本15万大军又被明朝-朝鲜联军打垮。尽管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势力延伸到朝鲜和中国东北,但很快就在俄国“干涉还辽”的巨大压力下,吐出了既得利益。总体来看,直到20世纪初期,日本的统治范围,仅限于日本本土、琉球群岛、掠夺来的台湾岛、抢占来的朝鲜半岛南部,其体量远不如俄国。
但是,看似强大的俄国,却没能获胜。日俄战争,打了1年之久,从海上到陆上都经历了数次恶战,结果俄军都是败多胜少:在海洋上,俄军的太平洋第一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波罗的海分舰队也遭受沉重打击;在陆地上,俄军基本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堡垒屡屡被攻克,防线次次被洞穿。俄国在频繁失利的情况下,最终于1905年签署《朴茨茅斯和约》,同日本求和。那么,身经百战的俄国,为何会输给了日本呢?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有四个字:准备不足。
战争之前,俄国轻视对手,低估了对手的作战能力
战前,俄国针对远东地区的形势,做了一些部署,但并不足以应对战争。俄国视西部的德国、奥匈帝国为其主要竞争,以为日本不堪一击,所以将绝大部分军队(约90%)部署在了西部,而在远东地区仅屯驻了相对有限的兵力。因此,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夕,俄国在远东地区的一线兵力,仅10万左右,与日军的25万人相比,处于绝对劣势。同时,远东地区的俄军指挥官,也没能在战前做好准备工作。当日军突袭旅顺港时,俄军将领还在要塞里举行宴会。
与俄国相比,日本的制定了大量的战前计划。自“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日本就视俄国为主要的博弈对手。1896年,伊藤博文制定了扩军备战的10年计划,此计划将俄国设定为假想敌。1896-1903年,日本陆军增加了6个师团,海军新添了66艘舰艇。到1904年年初,日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常备部队和后备兵源,海军吨位也大幅度提升。自1903年4月起,日军基本都保持着战争紧张状态,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事。总体来看,日军战意高昂,而俄军松懈、散漫。
战争之中,俄国战线拉得过长,前线部队的补给遭遇困难
俄国的领土横跨欧亚,极其辽阔,这导致战线被拉得过长。日俄战争时期,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全线贯通。俄军的物资,被火车拉到贝加尔湖附近后,就得改用马车、牛车运送。然而,马车等落后的运输方式,往往耗费时间长,运输效率低。例如,从俄欧地区调拨的弹药、物资,通常要花费8个星期,才能运送到远东俄军的手中;俄军的一门大炮,往往需要20匹马来拉。补给遭遇困难,影响了前线俄军的作战能力,导致俄国越来越难以应对巨大的消耗。
同样的问题,还出在海路运输上。旅顺陷落后,日军基本掌握了制海权,切断了俄军的海上补给线。为了应对远东危局势,俄国从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抽调一部分舰只,组成临时舰队,以支援远东战区。然而,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的距离,也实在太过遥远。因此,波罗的海分舰队历经1.8万海里航程,在遇到了燃料短缺、补给不足、水草附着、中立国阻挠等种种困难后,没能按时到达战区。最终,在对马海战中,俄国舰队几乎被打得全军覆没。
总体来看,俄国战前轻视对手,战争期间又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维持稳定的物资补给。整体来说,就是没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由此一来,俄国自然没能打赢日俄战争。
参考资料:《俄国的远东政策》、《日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