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之时,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国人坐在了那张不平等的谈判桌上。当英国的谈判人员说到将要租借香港100年的时候,李鸿章突然忍不住了,并且向着英国人怒吼说道,100年绝对不行,最多只能租借99年。
李鸿章的这句话不仅让在场的其他中国官员感到不解,英国人更是摸不着头脑,99年可以,为什么100年绝对不可以?只差一年,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李鸿章的强烈要求之下,1989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香港被租借的年数也被迫从100年改为了99年。
李鸿章到底为什么执意要将租借的年数从100改为99困扰了国人很多年,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一年的区别在哪里。直到1997年,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人们才知道当年的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也终于知道100和99之间的重要差距了。
破碎的国门
让我们将时间轴拨回到19世纪的中国,回顾一下这件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算是彻底被迫打开了大门,西方列强无人不想争夺中国这块肥肉。
落后就要挨打,由于清政府一直闭关锁国,再加上清政府本身的腐朽软弱无能为力,当时的中国只能沦为西方列强刀俎下的鱼肉。敌人手里都是洋枪洋炮,而清政府官兵手中还是冷冷的刀剑兵器。可想而知,被迫打开国门的结果和代价是十分惨重的,冷兵器怎能抵得过火枪火炮。
清政府损失惨重,在敌人的强势攻势下也丧失了主动权和话语权。战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平等的条约,等待清政府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割地和赔款。从《南京条约》正式签署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更加的猖狂,野心也越来越膨胀。
山河破碎,人心涣散,很多有志之士虽然对清政府所做的一切以及当时的现况感到愤怒,但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连与张之洞等人一起引领着洋务运动的清朝大臣李鸿章,也被迫被推到了谈判桌上。
因为随着英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的无理要求也越来越多,在《南京条约》签署之后,英国人又三番五次地提出各种补充条件。当然英国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扩大他们的地盘延长他们租借的期限。
此时的英国人越来越猖狂,可清政府的实力和权力,却变得越来越衰弱。在如此多的不平等条约之下,清政府在强权面前依然选择了退让,清政府的做法一直让很多人敢怒而不敢言。
当英国人提出他们想租借香港以及其周围的岛屿100年的这个想法之后,李鸿章坐不住了,他率先站出来表明了态度,那就是坚决不可以签订这个条约。然而李鸿章的反抗建议很少有人附和,因为谁都知道结局是怎样的。在敌情我弱的情况之下,不想签又能怎样呢?
然而李鸿章的态度让清政府想出了一个顺水推舟的主意,因为在大家伙的眼里,与英国人一起在谈判桌上签订条约是要被载入历史史册的,将来一定会成为被人唾骂的千古罪人。当下李鸿章主动站出来反抗,倒不如把这个机会直接送给他,这块烫手的山芋也算是有了着落。
于是,没有人关心为什么李鸿章执意说不能签,而是一步步将李鸿章推向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谈判桌。
李鸿章的良苦用心
由于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差异,李鸿章认认真真地听着翻译在谈判桌上的宣读,他一个字也不敢漏掉,因为一字之差很可能铸就天壤之别,此时香港这块地的命运就掌握在了李鸿章的手里。
当英国的谈判人员读到英国将要租借香港100年的时候,李鸿章突然沉不住气了,以怒吼的语气直接告诉英国人,这个绝对不可能。坐在李鸿章旁边的大臣,瞬间流出了冷汗,示意李鸿章要三思。
而李鸿章表示他很清楚他在说什么,而且他斩钉截铁地告诉英国人100年不行,最多只能99年。李鸿章的态度和发言,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一头雾水,99都可以了,为什么100就不行?现实都如此了,还差那一年吗?
甚至当时很多人嘲笑李鸿章的这一举动毫无意义,只是少一年,只是无谓的挣扎罢了。看着李鸿章如此坚决的态度,英国人想了想,只是少一年好像也没损失多少,那便如李鸿章所说把100改成99吧。于是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就这样签订了下来。
从李鸿章与英国人签订了《香港条约》之后,他就再没能从谈判桌上走下来,每当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就派李鸿章进行谈判。因此在历史的记载中,李鸿章成为了很多人眼里的卖国贼。
被埋藏的智慧
李鸿章怒将香港租借年数从100改为99这一事,直到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人们才知道他当时有多么聪明,原来这一切都是李鸿章为香港留的后手,姜还是老的辣。
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回归之前,中方与英方也进行了很多次的谈判。很明显英国一直是老赖的想法和态度,他们以各种理由推脱拖延。
而此时中方拿出了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上明确标明了香港对英国的租借年数只有99年。按照国际法中的规定,土地租赁只有满100年才可以默认将这片土地归属于租赁方所有。所以英国不再有理由继续占领香港。
原来,这就是李鸿章执意要将100改为99的原因,他并非做的是无意义的挣扎,而是李鸿章在谈判之前早就辛辛苦苦地摸透了土地租赁国际法中的所有内容,防的就是英国人在条约上动歪心思。
现如今人们才知道李鸿章的聪明之处和良苦用心,如果当初没有李鸿章的谨慎和坚持,那么恐怕香港的回归将会有更多的阻碍。从这一角度来说,李鸿章是有智慧的,有前瞻性的,他当时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李鸿章在历史上一直是颇有争议的清朝人物,有人觉得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大臣,也有人觉得他只不过是清朝的走狗,只是一个卖国贼罢了。但从《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这一事来看,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大臣,他尽力地在挽救当时的窘境。
试想,如果我们是当时的李鸿章,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总之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之时,李鸿章可以说是为香港的回归种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尽管当时不被人理解,但至少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