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勤政的皇帝,很多人说他是被活活给累死的。但是只要一对比,我们也会发现,在他之前的康熙以及之后的乾隆,也是非常勤政的,那他们为何就没有累死呢?
清朝的皇帝,凡事都事必躬亲,这种皇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日常理政事务的加重,尤其是康熙发明的一种秘密制度更让皇帝本人在无形当中加重了很多的工作量,这种制度就是奏折制度。
在康熙、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是一种非正式的、皇帝与地方大员间的私人通信渠道。康熙帝使用这一渠道,主要是用作地方情况的直接信息来源,否则的话,他就得不到或是太晚得到信息,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康熙授予地方大员密折的人数并不多,大概只有百余人而已,所以,仅以此数量,康熙的工作量增加的不算太多。
雍正即位后,迅速扩大了这一制度,使用它搭建与心腹地方官员的联系桥梁,其数量也扩大到了近两千人,这么说吧,如果在奏折上批示的文字数量相同,那么雍正在奏折处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就要比康熙多出20倍。
更何况,雍正对奏折制度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康熙,在批示官员的奏折上经常是长篇大论,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他在位的十三年,光是批复这些奏折所使用的的文字就多达几千万字,平均下来每天就有接近上万字,先不说用毛笔,就是像我这样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每天在键盘上敲出几千个字也觉得十分辛苦,常常也有精力不及的时候。
雍正去世后,继位之君乾隆将奏折从过去康雍时期秘密、非正式的通信渠道转为了正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体系,用以上呈并决定国家的许多事务。对于父皇雍正的辛苦,乾隆心中再清楚不过,他知道要是照着父皇的那般做法,他是绝对扛不住的。
于是,雍正朝所见到的那些奏折批示上的长篇大论,在乾隆这里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朱批的简化和常规化,乾隆的大部分批示遵循了简洁的一个字到四五个字的格式。乾隆皇帝仍旧是一个人批览奏折并决定如何回复,但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回应锐减,只有十来个常用的套语。
乾隆的这种简洁不仅与雍正的长篇批示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在很多奏折上,他仅仅批示“览”或“知道了”等字,这些无关紧要的奏折只需在内廷存档,并不需要加以处理。
对于那些奏报好消息的奏折乾隆会写下一些欣赏之语:“欣慰览之”。凡做出“该部议奏”处理指示的奏折,就交给军机处或是六部,让他们拿出处理意见,最终他才最后表态。
还有一些套语是用来针对奏折中所提出的的问题下达商议指令的,若需讨论的奏折,乾隆会使用“另有旨”或差不多的批示,如“该部议奏”及其更明确的“军机大臣议论奏”等批示。
从乾隆朝开始,几乎所有的外省奏折得到的批示都是这些简短套语,虽然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长篇批示,但是乾隆皇帝很少多写。
纵观雍正、乾隆这对父子,他们的执政理念有着巨大差异。同样身为最高统治者,雍正帝对待奏折得态度是一丝不苟,甚至有点近乎挑剔,他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批复数百字的指示,或批评或表扬,常常直抒心意,甚至用上一些粗鄙和肉麻的词语,整体来看雍正是一个性情中人。
不过要论当皇帝乾隆则更适合,他对待臣下一般不会表现出极端的看法,而是将不紧要、不事关大体的奏折交给军机处来处理,这样既能保证皇权的高度集中又不至于太过辛苦,因此奏折再多,乾隆也是不会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