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重要将领,是雍正的皇贵妃之兄,在拥立雍正即位时发挥重要作用,曾平定青海西藏叛乱,深得雍正赏识,官至抚远大将军、一等公,权倾一时,清史学者冯尔康在他的著作《雍正传》中认为年羹尧获罪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年羹尧擅作威福,引起雍正的不满和疑惧;第二,年羹尧结成朋党,危害政治清明;第三,年羹尧贪取财富,让力图整治财政和吏治的雍正无法容忍,最后被雍正处死。但是我们知道雍正处理年羹尧的时间跨度达三年之久,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上级处理一个人是要快刀斩乱麻的,但是雍正的为什么要拖这么久呢,主要是时机不成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年羹尧刚立战功,轻开杀戮之端,会留下新君不容功臣的恶名。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年羹尧在平定青海叛乱当中立下大功,这个对雍正帝位的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说这个时候立马处理年羹尧就有狡兔死,走狗烹
,敌国破,谋臣亡的恶名,而清代也是以儒家治理天下,轻易的屠杀功臣对雍正来说会留下不容工程的恶名,而且雍正刚继位不久,第一要务就是稳定,不能自乱阵脚,如果说这个时候立马就处理年羹尧,这就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要知道这个时候雍正的几个兄弟都还在,如果说发生不稳定的事情,事情变化的发展方向是难以预料的,所这个雍正必须容忍。职场中也是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刚晋升的管理者来说,即使一个人得罪了你,刚上位你就处理一个得罪你的下属,你的名声在职场当中会很丑,会有以权谋私的负面印象,如果说得罪你的人扩大事态影响,你到手的职位有可能鸡飞蛋打,所以刚上位你要做的工作就是展现你的亲和力,通过此举来收拢人心。
第二,西北之乱刚刚平定,是否有反复很难推知,有赖于年羹尧坐镇。年羹尧平定西北青海之乱已经成功,但是会不会有反复这个事情谁也不敢保证,这个时候年羹尧还有利用的价值,如果说这个时候处理年羹尧,有不确定的风险在里面,如果青海知道年羹尧已死,这个时候再发生叛乱,一时间很难有合适的人选坐镇,如果人选没有替代,那么处理年羹尧花费的代价就很高,所以这个时候年羹尧还不能死。职场之中也是一样,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的下级正在负责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即使这个下属不服从你的管理,和你公开发生冲突,这个时候你也必须容忍,因为如果你想处理他,就可能造成这个项目的流产,甚至是你的这个下属跳槽到对手的公司来继续施行你的这个项目,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在里面,你就必须容忍,等待事情完成,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处理,这个花费的成本就很小,他也没有了和叫板价值,你就可以放心的处理他。
第三,此时皇权还没完全稳固,允禩等人跃跃欲试,他不能自乱阵脚。雍正即位之时,皇权还不稳固,他的几个兄弟们都在虎视眈眈,都想谋求他的大位,要知道他的十四弟胤禵是一名兵马元帅,在军中的威信很高,而对于雍正来说,如果轻易的处理年羹尧,就没有人可以节制胤禵,如果处理年羹尧时胤禵发生叛乱,这个时候就没有办法收场,所以雍正必须要先把家里的事情解决好,让他们对自己的皇位造成不了威胁,这个时候在腾出手来收拾年羹尧,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轻重缓急,乱来可不行,要知道一步错步步错。职场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新管理者刚刚上位,他的竞争对手都想将他拿下,自己好取而代之,如果说这个时候他的内部不稳定,就容易给他的对手可乘之机,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之下,新管理者肯定很难搞定,很容易给上级留下没有什么能力的印象,有可能就把你拿下。
第四,雍正上台以后亲信很少,年羹尧是自己树立的典型,轻易处理年羹尧是自打嘴巴,也冷了不明真相之人的心。雍正刚即位,可信的的人很少,而且年羹尧有拥立大功,因此雍正必须搜集好十足的证据才能动手,否则就是屠杀功臣,而且年羹尧旗下笼络了一大帮子亲信,搞不好会引起骚乱。 我们都知道年羹尧在雍正即位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初期雍正对年羹尧也大加提拔,经常称赞年羹尧,这个时候处理年羹尧让自己脸上无光,而且年羹尧对雍正立有大功,这个时候处理也会冷了文臣武将的心,所以必须要收集年羹尧的证据,只要拿出可信的证据,底下的文臣武将才会信服,而且年羹尧也有自己的亲信,如果不剪其羽翼,那么这些亲信为了自保必将叛乱,所以雍正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处理完这些之后,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职场中也是一样,你想要处理你的下属,必须要剪其羽翼,把他的人调离岗位,让他们不能闹事,同时也必须一个合适的借口,给他定罪名,只要给他安上罪名,那你想怎么整他随你的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