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圈 热点 吴三桂向其承诺“绝不动手”,结果暴打人家15年,还断其后脉

吴三桂向其承诺“绝不动手”,结果暴打人家15年,还断其后脉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随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清兵入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从清初至今,人们一直把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归为陈圆圆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崇祯十五年至崇祯十六年间,皇太极就曾数度致信吴三桂,许诺“分茅裂土”(即封王)。当时鉴于明清胜负大局尚未明朗,吴三桂婉拒了诱降,不过另一方面也对清国“分封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1644年天翻地覆的危局下,吴三桂仍坚信清国将给他“裂土分封”的待遇,而李自成封他为侯显然是权宜之计。由此可见,“陈圆圆事件”只是给了他一个降清的借口罢了。试问,在李自成大顺政权定鼎天下之后,素有大志的青年将领吴三桂是否愿意以一侯爵的虚位在京师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一如当年的淮阴侯韩信?

清摄政王多尔衮果然没有让吴三桂失望,对于吴的乞降,多尔衮很快派人回信道:“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河山之永也。”这封信的主旨就是以裂土封王的最高奖赏诱吴三桂动心。

毫无疑问,对这样优厚的条件,吴三桂正求之不得,于是他即行剃发,归顺了清廷。接下来的山海关之战改写了吴三桂的命运,他用农民军的鲜血换来了一顶平西王王冠。

平心而论,吴三桂的分封思想确实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不是吴三桂觊觎诸侯王之位的话,他就能牢牢守住山海关,清军也就很难得志于中原,中国历史很可能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楚汉相争期间,韩信在平定齐地后向刘邦自请封齐王,埋下了日后被杀的祸根。无独有偶,吴三桂配合清军进占北京之后,也开始寻找封地,他和手下谋士也将目光瞄准了“齐国”。随吴三桂降清的原明朝蓟州监军方大猷提议,山东地区为南北适中之地,物产丰富,最适合建诸侯国。吴三桂对此深表赞同,并认为,西周时周公旦封于鲁地,春秋时齐桓公称霸天下,他也想建基山东,有朝一日成为新的周公旦或齐桓公。

方大猷后来透露,吴三桂在制定求封“齐国”方案后,嘱咐原属各武官不得散往他处,因为等清廷批准齐鲁封地后,他打算悉用旧人。据说,吴三桂估计了时局发展,以为只要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就算大功告成,南明和清就可以议和,双方以黄河为界,他则坐镇“齐国”,而“齐国”将成为南明和清之间的“缓冲王国”,他可坐收南北之利。

然而,掌握清朝大权的多尔衮无意将山东分封给吴三桂。尽管他给吴三桂及其部下的赏赐相当丰厚,但却闭口不提具体封地之事,吴三桂的“齐桓公之梦”无奈破灭了!

崇祯十七年五月,南明第一个皇帝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这个小朝廷不思进取,反而对业已降清的吴三桂抱有极大的幻想。南明诸臣把吴三桂比作中兴唐朝的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甚至还有人声称:“吴三桂克复神京,功在唐郭、李之上。”

内阁首辅马士英等人纷纷上奏弘光帝朱由崧,要求同吴三桂取得联系,派兵进至黄河一带,以成掎角之势。为了鼓动吴三桂投靠南明,小朝廷不惜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子孙可世袭,另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奖赏吴部将士。在南明一方看来,给予吴三桂公爵爵位已是最高恩典,吴三桂定会感恩戴德。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南明向北京派出北使团,一则同清廷议和,中分天下;二则会见吴三桂,向他颁布圣旨。北使团刚走,弘光帝又追封吴三桂之父母为辽国公、辽国夫人。南明小朝廷如此下血本,其真正目的在于借吴三桂在清廷的地位,让吴从中进行斡旋,以促成明清中分天下。

然而,在册封面前,吴三桂并没有动心,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继续充当大清平西王。趋利避害是吴三桂的行事准则,此时的他深信清廷将实行类似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在中央直辖的省州县之外,还会另建一批诸侯国,他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岂能因小失大?于是,吴三桂将南明的册书等进呈给摄政王多尔衮,表明自己对清朝的忠诚不二。

另一方面,为敷衍南明北使团,他偷偷派人向使团承诺道:“清朝法令甚严,恐致嫌疑,不敢出见。对大明,终身不忍一矢相加遗。时势至此,夫复何言?惟有闭门束甲,以待后命耳。”

那么,吴三桂会得到他朝思暮想的封地吗?他能对南明“终身不忍一矢相加遗”吗?

南明北使团抵达北京五六天后,多尔衮随即派吴三桂会同英亲王阿济格一道征讨陕西农民军。自此之后,吴三桂从北京一直打到云南边陲,追李自成、灭南明,驰骋中国南北大地,历经15年之久。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吴三桂在清军夺取云南已成定局之际,上书朝廷,含蓄地请求分封给自己“滇国”。当年三月,顺治帝决定:正式命吴三桂驻镇云南。至此,吴三桂终于实现了“裂土分封”的人生目标,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国。

清朝封疆大吏洪承畴在明朝末年就同吴三桂交情匪浅,他在卸任返回北京前曾指点吴说:“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让云南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清廷就不会收回给予“滇王”吴三桂的一切权力,“滇国”也才能长久存在下去。吴三桂立即“顿首受教”,但他真的明白这层意思了吗?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逝,八岁孩童玄烨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康熙帝。吴三桂为向新帝表忠心,决定彻底剿除逃亡缅甸的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吴三桂携永历帝返回昆明,但如何处理永历帝成了他一生中的又一大抉择。

之前,清军曾先后俘获过三个南明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在北京被处斩;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今福建长汀)被就地处决;绍武帝朱聿鐭自缢殉国。但此时全国的形势已与清军入关初期有所不同,除了东南沿海的厦门、漳州等地区尚在郑成功控制之外,整个中国大陆基本实现了一统局面,为了笼络人心,清廷留永历帝一条命,也是有可能的。

左右权衡之下,吴三桂提出应该就地处决永历帝,理由是,从昆明到北京路途遥远,万一中途永历帝被劫,势必闹出大麻烦。其实,吴三桂心中有个“小算盘”没有道出,他是想以亲自处死永历帝的方式,来消除朝廷对自己的猜疑,进而保全已获得的“滇国”国君地位。果不其然,四月下旬,清廷下旨,就地处决永历帝,南明后脉就此灭绝。

处死永历帝后的十多年间,“滇国国君”吴三桂私购战马,擅自任免官员,麾下文臣武将比比皆是。这种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分封思想,自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背景大不相符,日益引起清廷的担忧。一场猛烈的削藩政治风暴正在向他袭来。

在始料未及的“夺国”情况下,吴三桂又会做出什么抉择呢?

康熙八年,少年皇帝康熙智擒权臣鳌拜,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后,清朝中央便将削藩提上了议事日程。康熙十二年三月,对清廷忠贞不二的平南王尚可喜突然上奏申请撤藩,希望“归老辽东”,康熙帝立即照准。这使吴三桂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这位“滇国国君”明白,倘若走错一步,将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在与手下谋士们商议时,吴三桂放言:“我马上就上疏请求撤藩,皇上一定不敢撤我。我上疏,是消释朝廷对我的怀疑。”

令吴三桂等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康熙竟会不按常理出牌,下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同撤。理由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其实,吴三桂根本无意取清而代之,他只想保住自己的“滇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当撤藩的圣旨传到云南时,吴三桂顿时不知所措。“滇国”被夺,他一下子回到人生诸侯王之梦的起点,届时他将无职无权,空有一个不值钱的爵位,一个小小狱吏就能拿下他。吴三桂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择,这远比29年前的抉择更为复杂和困难。

吴三桂反复权衡利害后,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起兵。十一月十五日,云南巡抚朱国治前往吴三桂的王宫,催促他尽快搬迁。吴此时毫无顾忌,指着朱国治大骂:“我把天下给了别人,只此云南是我用血汗挣来的,如今你这贪污小奴不容我安身吗?”明眼人都看得出,吴三桂是在指桑骂槐痛斥清廷和康熙。六天后,吴三桂去满装,改穿汉服,头戴方巾,正式在昆明王宫大殿宣布起兵反清,建国号“周”,自称“周王”。

反清起事之后,吴三桂一声令下,云南全省同声听命,紧接着,贵州、湖南和四川三省也很快被周军攻下,不仅如此,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陕西等省也相继叛清,到康熙十四年,周军前锋直抵湖北境内、长江南岸的松滋,举足即可渡江北上。

这时,清军尚未完成集结,长江以北地区已是风声鹤唳,很多汉官汉将都认为清朝会像元朝那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吴三桂的周军如能迅速渡江北上,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动员江北乃至黄河流域的汉官汉将参加反清起义,那么,清廷势必无法收拾局面,将继续退至黄河北岸,甚至退往关外也未可知。

但奇怪的是,周军推进至松滋后竟观望达三个多月之久,毫无北进的迹象。见此情况,谋士们赶忙起草一份战略报告,上呈吴三桂,报告中称:“此时应为直捣‘黄龙府’而痛饮,可现在却屯兵不进,坐失良机,等待清四方之兵集结,究竟是为什么?”

读了这份报告,吴三桂无动于衷,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原来,在这一关键时刻,吴三桂通过放归被扣押的钦差,向康熙帝转送了一封议和书。尽管历史上没有记载这封议和书的内容,但从康熙的回话中可知,吴三桂希望清廷承认他的“周国”,划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四川五省为周王封地,这样他就不过江。此外,划广东为尚之信封国,划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和江苏等长江以南区域给耿精忠与郑经(郑成功长子)两人。

满脑子“复辟思想”的吴三桂试图复原“春秋战国”,他以为,一旦议和达成,他的周王国将称霸南方,因为尚、耿、郑三王的封国根本无法同他相抗衡,必将屈从于他。吴三桂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对周天子的要求来要求大清皇帝康熙,不能不说是犯了时代性的错误。

很明显,周军利在速战,不可进行持久战,本应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势,趁清军兵力未能集结,康熙集团惊慌之际,一鼓作气,挥师北上,直逼北京。可惜,吴三桂却死抱春秋战国思维,一到松滋便屯兵不进,坐失良机。在此影响下,从康熙十五年起,周、清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吴三桂的有限力量逐渐被消耗,清军开始转败为胜。康熙十七年,清军转入战略反攻,周军全面退却,这年八月,吴三桂在内忧外患之中病逝。

吴三桂死后,周军内部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大将吴国贵首先发表见解,试图纠正周国中盛行的“封建观念”,他说:“从前所为大误!今日大计,应该舍弃云南而不顾,北向以争天下……”从全局考虑,吴国贵的这一战略此时仍有成功的可能,因为清军几乎是倾巢南下,长江以北特别是黄河以北已出现真空,如果周军水陆齐出,渡江北上,便有可能攻下河南、河北地区,即使不能统一全国,也可以将清军赶至黄河以北。然而,周国上下依旧奉行“守卫藩国”这一战略。最后的机会就此被轻易放弃,大结局还需再说吗?

康熙二十年十月底,清军攻占昆明,周国和吴氏一族灰飞烟灭。

明末清初,众多汉将皆以“裂土分封”为人生首要奋斗目标,不独吴三桂如此。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前夕,还试图让崇祯皇帝封他为“秦王”;郑成功放言,有三省之封则降清,无三省封地则忠明,等等。不可否认,从大历史角度而言,汉将们的“春秋战国思维”是明亡清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摄政王多尔衮,崇祯,人家,清朝,承诺,李自成,吴三桂,云南,北京,清廷,观点评论

今日话题圈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摄政王多尔衮,崇祯,人家,清朝,承诺,李自成,吴三桂,云南,北京,清廷,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摄政王多尔衮,崇祯,人家,清朝,承诺,李自成,吴三桂,云南,北京,清廷,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