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彩就是模仿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珐琅彩瓷。
“洋彩”这个名称出现在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所撰的《陶务叙略碑记》中,但近年来很少被提及,有人以为是通称的“粉彩”,也有人以为是“磁胎画珐琅”(珐琅彩)。
然而,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有“磁胎洋彩”的名称,传世木匣也刻“洋彩”,可见洋彩是清宫的正式名称。
清乾隆 洋彩洋红地开光四季山水碗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
一是磁胎画珐琅,即一般所称珐琅彩;一是磁胎洋彩。
两者均受清高宗乾隆喜爱,也十分相似。
洋彩的烧制与乾隆的品味喜好有关,更是当时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关务兼督陶官唐英(1682-1756)的杰出成就。
清乾隆 洋彩黄锦地乾坤交泰转旋瓶
在乾隆的鞭策之下,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两季,亲自前往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为了博得君心,他不断推陈出新,绞尽脑汁设计新样式,烧制出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的镂空旋转器;开创“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艳丽臻于极致。
“洋彩”便是唐英创新运用的名词,从“洋彩”的“洋”字,便知和西洋有关,因为其部分纹饰采用了西洋绘画技法。
清乾隆 洋彩瓷锦上添花玲珑胆瓶
洋彩器上有很多乾隆的个人印记,例如御制诗、“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说明乾隆对洋彩的重视。
清乾隆 磁胎洋彩三多诗意轿瓶
洋彩与珐琅彩
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撰写了《陶务叙略碑记》,文中对洋彩做了解释: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
也就是说洋彩在陶瓷分类上属珐琅彩釉类,绘画装饰摹仿西洋。因此《活计档》将磁胎洋彩归入“乾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磁胎”项下,表明两者关系。
清乾隆 磁胎洋彩西洋人物山水火鐮盒
乾隆八年(1743),唐英又在另一部与景德镇御窑厂陶瓷制作相关的著作《陶冶图册》中有更详细的说明: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需选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画染烧试,必谙熟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
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搨抹;而清水之色则便于堆填也。
唐英明白指出,洋彩所用颜料与珐琅相同,所以一般人很难分辨,同时唐英强调洋彩是“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应就绘画纹饰上寻得其与磁胎画珐琅的差异。
清乾隆 洋彩冬景山水梅瓶
(一)“磁胎画珐琅”多以传统宫廷绘画方式与纹饰为主,少用西洋绘法或纹饰;“磁胎洋彩”则相反,多数以西洋绘画画法及边饰为主。
(二)根据《活计档》记载,洋彩制作多完成于唐英督导的景德镇御窑厂;而磁胎画珐琅最后竣工地点则为宫中“珐琅作”御器作坊。
(三)二者成对纹饰的绘画风格不同。成对洋彩器与一般成对者一样,纹饰大多相同;画珐琅则略不同或完全不同。
(四)二者纹饰内所用诗文、章印不同,制作完成地点不同,落款方式亦有所不相同,这是辨识重点之一。
清乾隆 磁胎洋彩海鹤来朝玉环胆瓶
西洋元素的应用与融合
唐英所说“洋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摹仿西洋”究竟是何样式?而洋彩洋花的样式为何?符合唐英说法有如下几点:
(一)装饰图案中大量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绘法,主要以珐琅白料点饰光点,呈现圆状物体,无论主纹或边饰,均见此一特征;
(二)图案式的花卉叶纹上大多数渲染白料方式,或表现枝叶的光影明暗,此一画法几乎不见于磁胎画珐琅的绿叶表现上;
(三)采用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法,描绘人物画尤为明显;
(四)有些纹饰内,大量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设计构图;
(五)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的装饰。
清乾隆 磁胎画珐琅八哥胆瓶
其中尤以图案花纹的细部,多模仿西洋光影画法,使用珐琅白料点饰光点,令花纹或物体更富立体感,虽然这些图案纹或花卉纹并不一定是作品主题,但与主题绵密结合。
清乾隆 洋彩洋红地花卉三多小碗
因此,这些类似西洋绘画的表现方式,应可理解为唐英所称的“摹仿西洋”。而且洋彩上常见的西洋花草藤蔓纹饰,也是与西洋相关主要特征之一,看似很中国的山水绘画或开光花卉,却也包藏着无数的西洋画意。
这些纹样无论是直来接自西洋器物的金属镶边,或间接受到西洋纹饰的启迪,都见证了东西文化艺术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