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世祖顺治皇帝,最后究竟是出家了,还是驾崩了?

清世祖顺治皇帝,最后究竟是出家了,还是驾崩了?

顺治是个痴情的男人,他先爱上弟弟的妻子,一巴掌打得弟弟愤然自尽,弟妹则入宫当了贵妃。后来,弟妹去世,顺治悲痛欲绝,非要出家,吓得孝庄连忙请了个德国人来劝。

顺治帝是孝庄太后的亲儿子,也是大清入关后登基的第一位皇帝。

但他的去处,是满清四大谜案之一。

在民间传说中,顺治皇帝是个痴情的男人。他曾爱上弟弟的妻子,又因弟弟斥责弟妹不守礼节,而怒扇弟弟一个耳光,逼得弟弟羞愤自尽,然后把弟妹纳入后宫当贵妃。

这个倒霉的弟弟就是博果儿,而他的妻子就是史书上著名的董鄂妃,即董小宛。

据史书记载,董小宛入宫后,一直享受着专房之宠,后宫妃嫔几乎成了摆设。孝庄太后亲自选定的皇后,一个月也见不到几次丈夫。

后来,董小宛成了贤妃,不到1个月又成了皇贵妃。

这晋升的速度,堪称坐火箭。

册封礼上,顺治皇帝非常开心,直接下令大赦天下。

可以说,这是满清300多年历史里,唯一一次因为后妃的册封礼而大赦天下。

册封礼后没多久,董小宛就生下了四皇子,顺治非常开心,四处扬言要册立这个孩子为太子。

只可惜,盛极则衰,情深不寿。

孩子出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而董小宛悲痛欲绝,也追随而去。

顺治皇帝大受打击,心灰意冷跑去了五台山出家。

一代帝王,居然出了家,这成何体统?

孝庄太后几次去劝,都无功而返,最后,她只能扶持8岁的孙儿玄烨当皇帝,并且给出官方通告:顺治帝得了天花而亡。

以上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顺治出家”案,也是清朝四大谜案之首。

在民间传说中,“顺治出家”,经常会和“董小宛入宫”联系起来。

许多人认为,顺治出家,是因为他太过痴情,无法接受董小宛之死。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我翻阅了清朝官方的正史,发现官方记载的顺治皇帝的结局,确实是:匆匆离世。

《清史稿·卷五·本纪五》: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

不过,编纂清史的人大部分是满清遗老,他们为了维护皇帝颜面,有可能篡改历史,避免顺治皇帝被打上“儿女情长,不顾天下”的印记。

加上,清中期文字狱盛行,不少史书都被销毁。乾隆皇帝为了编写四库全书,更是打压了大量的文人,连带着毁掉了许多民间记载。

由此可知,顺治皇帝到底是出家了,还是驾崩了,这件事,确实存在可以探讨的空间。

那么,顺治到底是出家了,还是死于天花驾崩了呢?

为了搞明白这件事,我还是翻了不少史料、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记载。

在正史上,顺治作为帝王驾崩,理应记载得非常详细,但我翻阅了史书,却发现记载上疑点重重,非常奇怪。

因此,综合所有资料,我认为,顺治最后出家了,可能更为合理。

其一,正史记录太粗糙。

最早关于顺治之死的记载,是《清实录》,但在这本书上,只有寥寥几个字,即“上崩于养心殿”。

一个皇帝之死,居然只用几个字就写完了?

这非常不对劲。

因为,顺治皇帝当时只有24岁,绝对算得上早亡。此前,他也没得过什么重病,但就这样突然去世了。

正常情况下,官方一定会对这些疑惑进行详细说明,而不是这么简单的寥寥数字。

其二,顺治死于天花的来源很奇怪。

认为顺治皇帝死于天花的记载,是来源于《王文靖集·自撰年谱》。

王文靖,即顺治皇帝最亲近的官员王熙,他在自撰年谱中记载,自己曾奉召进入养心殿,听到皇帝自称自己患了天花,可能命不久矣。

“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王文靖集·自撰年谱》)

此后,不少正史才用了王熙的说法,认为顺治皇帝死于天花。

这就奇怪了!

一代帝王的死因,来源居然不是宫内记载,而是一个官员的回忆录?

其三,去世前顺治仍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不符合天花的发作进程

在王熙自撰的年谱中,1661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三,他连续三天进入养心殿,反复讨论“重大决定”。

到了初六半夜11点时,王熙再一次奉诏入养心殿,和顺治讨论“后事”,这一待就到了初七的17点。

掰着手指头算一算,顺治工作了整整18个小时。

就这个工作强度,身体正常的年轻人恐怕都扛不住,更不要说当时的顺治还“身患天花”。

身患天花的人,基本上没办法进行高强度工作,比如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的儿子东儿曾患天花,在病情发作过程中,他基本上昏迷不醒。

通常来说,天花患病的初期,会高烧、寒颤、呕吐、精神衰竭,基本和中毒无异;而第三天、第四天时,患者会满脸满身脓疱,密集到口、耳、鼻腔、眼睛粘膜都有痘,说话很困难,大概率昏迷不醒。

而在王熙的描述中,得了天花的顺治,在去世前一天,居然能高强度工作18小时,还能头脑清晰做重大决定,这简直是“医学奇迹”。

基于以上理由,我有理由怀疑,顺治并不是因为得了天花而死,而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得不掩饰顺治的死因。

除了正史记载非常蹊跷之外,我还查到了不少其他的证据。

第一项,康熙的诗词。

康熙,是顺治的三儿子,顺治死后,8岁的康熙就在祖母孝庄的扶持下,当上了皇帝。

他很喜欢写诗,而在他写过的诗词中,有一首《菩萨顶》,可能暗示了父亲顺治并没有去世。

这首词写于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里面有一句诗是这样的:

“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

这首诗的意思大概是,出家40多年,无人知道他其实是天子。

这就奇怪了,古代可没有哪个皇家子弟出家40多年的典故,如果不是顺治皇帝出家,康熙为何要写下这样的句子?

最关键的是,这首诗本来是在康熙《御制诗》《御制文》集中的,后来却蹊跷删除了。

直到后来,雍正年间的《山西通志》《直隶代州志》才将其再次收录。

前者是天子文集,后者是地方志。

由此可以推论,清朝皇帝非常谨慎,一方面,他们想要留下康熙的诗,另一方面,又害怕天子文集传颂太广,这才做了这样的决定。

一首诗而已,若是没有反应现实情况,何至于如此被关注?

第二项,顺治假死出家的孤本。

《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是顺治康熙年间的刻本,是《嘉兴藏》的一部分,算得上是大藏经记录。

但是后来,这本书遭到了雍正、乾隆的禁毁,目前仅存孤本。

书中两次记载了有关顺治出家的事情。

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顺治对着旅和尚称,自己想要放弃皇位,早日回归佛家净土。旅和尚极力劝说,顺治却没有答应。

上云:“朕常于佛前发愿:早生净土,回入娑婆,正因出家,早明心地,为临济正宗,始满朕愿。”

师云:“不妨现帝王身,行菩萨事。岂拘拘于一瓢一衲,穷岩枯壑,为修行耶?”

上云:“旅和尚所言极当,恐朕未能若此耳。”

第二次是在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

这个时间点,应该是顺治已死、烧梓宫升天的阶段。

这天书中记录了旅庵恭的两首诗:

“谁识马前从蹶处,梓宫璀璨火空腾。”

(顺治醒悟,要舍弃皇位,如今烧光的梓宫,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圣明此际应无昧,有愿还来济室兴。”

(此前顺治脱离帝王身份、出家的愿望,基本已经实现)

这两句,是顺治假死出家的直接证据。

作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出家人,旅庵恭实在没必要故意写诗作假。

因此,诗的内容很有可能是真的。

第三项:白云寺的御匾。

在白云寺里,有一堆康熙御赐的石匾,其中不少的题词都是先帝神主、章皇帝神主的意思,且都为康熙四十九年赐予的。

在古代,“皇帝”“先帝”这种词语绝对不可能乱用,康熙亲赐就更加不可能胡来。

能够享受这种称呼的,只有真正的皇帝。

从康熙的角度来说,“先帝”自然就是顺治。至于“神主”,很明显带着一定的佛教色彩。

康熙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告诉众人,顺治就在这里出家。

而康熙四十九年的正月,顺治在白云寺圆寂。

所以,综合来看,比起顺治得天花去世,说他假死出家明显要更合理。

以上是我认为,顺治皇帝大概率是出家,而不是因天花驾崩的理由。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就算顺治真的出家了,我们也不能简单把他出家的原因,归结到董鄂妃的身上。

顺治皇帝出家,可能并不是因为痴情董鄂妃,而是因为他钟爱佛法。

了解历史的人,可以对比皇太极对海兰珠,顺治对董鄂妃,就知道,顺治对董鄂妃的爱,其实并不是痴情,而是喜欢而已。

但顺治对佛法,却非常偏爱。

顺治九年,董鄂妃还没有入宫,顺治就亲自迎接西藏喇嘛,还要求十岁以上的宗士之子都去学宗学。

顺治非常信任的一个臣子,汤若望,是天主教耶稣会的。他是个德国人,顺治出家时,孝庄还请他去劝过儿子。

后来,董鄂妃进宫专宠,顺治也在年复一年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成为了虔诚的佛教信徒。

贵为帝王,他却经常去寺庙,拜访僧人,频频萌生出家之念。

所以,我认为顺治出家的想法,可能早就有了,董鄂妃之死最多算催化剂。

如果顺治真的出家了,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喜欢佛学,想要把佛学当成自己的事业。

成年人做出的所有选择,潜意识早已帮你权衡利弊。

24岁的顺治,若是真的决定出家,一定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的女人。

只是,无论顺治是出家,还是驾崩,都苦了孝庄太后,一把年纪,还要带着8岁的小孙子玄烨,继续周旋在权谋算计之中。

满清的江山,若无孝庄,或许确实要出大乱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熙,正史,清世祖,顺治,年谱,皇帝,官方,弟弟,工作,史书,知识科普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王熙,正史,清世祖,顺治,年谱,皇帝,官方,弟弟,工作,史书,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王熙,正史,清世祖,顺治,年谱,皇帝,官方,弟弟,工作,史书,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