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细说清朝皇帝和大臣的朝服、吉服、常服,大臣平常上朝穿哪种

细说清朝皇帝和大臣的朝服、吉服、常服,大臣平常上朝穿哪种

清朝是历史上对于服制规定最严格的朝代,甚至曾出现断发易服的强硬措施。从此,天下之人除了三种人不需要易服,其他人都要改装易服。此三种人分别为,戏台上的戏子、女性成员还有就是外藩使臣。除了这三种人,可以说对服制进行了严格地规定。此处我们重点讲到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当然还有便服、雨服、戎服。后面三种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用途。

有人认为朝服就是“上朝穿的衣服”,但朝服却不能从字面上解释,其并不是上朝穿的衣服。朝服主要在重大典礼和重大祭祀时才会穿,一般很少穿到。重大典礼指的是元旦、冬至、进册宝等庆典,祭祀指的是祭天、祭地、祭堂子等祭祀活动。其中皇帝在庆典和祭祀中最活跃,而一年穿朝服的次数一般也不会超过二十次,更别说其他大臣了。乾隆十七年才穿了十七次,祭祀占了八次,咸丰四年,穿朝服十二次,其中祭祀占了十一次。由于朝服在所有服制中是最高等次,最复杂,价格也最昂贵,所以很多官员都不会置办朝服。如果临时用到,干脆向有朝服的官员借着穿。

朝服一般由朝冠、端罩、补褂、朝珠、朝带、朝靴组成。其中朝冠经常在影视剧中被错用。朝冠分为冬、夏两款。冬款朝冠,只有皇帝才能用黑狐为质地,一品以上大员的以青狐为质地,而二三品可以用貂尾为质地,这些都是有严格等级的。冬朝冠,外面是青色,里面是红色,帽檐是上仰的,上面点缀着红绒,红绒凸出到帽檐外面。夏朝冠则是由织玉草或藤竹丝为材料,帽檐是敞开的,上面点缀着红绒。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民间所说的“冠顶子”,朝冠的顶子一般是由底座和主宝石两部分构成。其中宝石多为椭圆和棱形,这是与下面吉服冠最突出的区别。吉服冠的顶子宝石全部是圆形的。皇帝的朝冠顶的底座为金龙三层,每层中央有东珠一颗,环绕四条金龙,每条金龙镶嵌一颗东珠,其中在三层金龙的最上方,镶嵌着一颗大东珠。而从皇子、亲王到辅国公底座都是两层金龙,装饰的东珠数量依次递减,而最顶上的主宝石为红宝石。大臣朝冠顶底座用镂花金座,中间镶嵌一颗小宝石,主宝石按品级不同而定。

清朝规定,皇帝的夏朝冠,冠前缀着金佛,上面镶嵌十五颗东珠。这在清朝影视剧中,经常会看见皇帝的朝冠上有金佛,要知道这是朝冠,大典和祭祀时才会用到。

朝袍是朝服的重要部分。朝袍从皇帝、皇子、亲王、郡王,其朝袍的纹饰前后、两肩各有一条正龙,而从贝勒到文武四品官员,前后、两肩各有正蟒一条,从文武五品到文武七品前后有行蟒各有一条。所以,在这里大家应该注意,清朝官员的即使是文武七品的朝袍上也有蟒纹,并不是大家想的只有王爷贝勒贝子才有。对于朝袍的颜色,只有皇帝才能用明黄,皇子也用金黄,从亲王到文武四品官员用蓝或石青色,文武五品官员到文武八品只能用石青色。

其中龙和蟒如何区分呢?

一般认为龙为五爪,而蟒为四爪。其中只有皇帝的朝袍之上才能有十二章,即十二种图样。其他宗室和大臣是没有的。

朝服最让人注目可能就是补褂了,也就是常说的“补子”。皇帝的补褂称呼“衮服”,而皇子的补褂被称为“龙褂”,大臣的则被称为“补服”。皇帝和皇子的补子都是四团正龙,但皇帝纹饰的为左日,右月,前后有万寿篆文。皇子却没有。亲王同样四团龙,但与皇帝和皇子区别的是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郡王为四团行龙,而贝勒为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为行蟒,镇国公、辅国公、公侯伯都为两方正蟒,剩下的文武大臣按品级都有不同的补子,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不用多说了。我们可以看出团补高于方补。

比朝服低一等次的是吉服,吉服袍就是我们常说的“龙袍”或“蟒袍”。吉服一般用于喜庆仪式、典礼,以及祭祀,但场合的重要程度要次于朝服。其中迎接宫中的人、接诏书以及过寿等,都要穿吉服,所以吉服的使用次数很多。后人在墓穴中发现的一些清朝官员穿着衣服的尸体一般都是穿的吉服。但不要看到墓穴中清朝官员的吉服上有蟒纹,就以为是亲王贝勒、贝子。而在清朝甚至七品官员和不入流的官员,其吉服上都有五条蟒。吉服冠上的顶珠不像朝服冠上是椭圆和棱形,而全部是圆形。吉服的底座更是比朝服底座要小得多。

常服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公服”。平常衙门办公,都穿的是“常服”,丧期和忌辰时都用“常服”,也称“素服”。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褂,当然还可根据场合来决定是否佩戴朝珠。

所以清朝大臣平时上朝时,实际上里面穿的是常服,而外面穿的是根据不同场合穿的补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武,场合,皇帝,底座,朝服,祭祀,宝石,细说清朝,常服,朝冠,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武,场合,皇帝,底座,朝服,祭祀,宝石,细说清朝,常服,朝冠,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武,场合,皇帝,底座,朝服,祭祀,宝石,细说清朝,常服,朝冠,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