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历史上的名人,号称“半圣”的曾国藩必须算一个,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他,一生可谓是功绩卓著;可能会有人以功绩说事,说他的功绩和地位还没李鸿章高,凭什么他能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很简单,因为他可以算是晚清中兴的开启者,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左宗棠算是他提拔起来的,胡林翼和章寿麟算是他的下属。
曾国藩所创建湘军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故而在当时流传一句话“中兴将相十九湖湘”;而且无论是李鸿章的“淮军”还是左宗棠的“楚军”,其实都是以湘军为班底搭建起来的。乃至于后来的“洋务运动”,也可以算是起于曾国藩;所以说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没有任何问题。
作为历史上如此显赫的人物,很多人认为曾国藩应该是天纵奇才吧;其实不然,曾国藩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资愚钝”,无论是会试还是殿试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但他有一个常人所不能及的优点,那就是性格坚韧;他想拜入权倾内外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下,但当时想依附穆彰阿的人数不胜数。
不过由于穆彰阿自身就是进士出身,加上担任大学士,主持过乡试三次、会试五次,并在覆试、殿试、朝考等考试中评选文章,还充任编纂国史、玉牒、实录等史料的总裁官,无论是自身文学修养还是眼界自是不必多说;以曾国藩当时的水准,压根就入不了穆彰阿的眼。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在不知道多少次给穆彰阿送上自荐信后,终于“感动”了穆彰阿,被穆彰阿收入门下。
其实穆彰阿根本不是看上了他的文采,而是觉得曾国藩这种坚韧的性格十分难得,以他敏锐的洞察力,知道曾国藩将来必然有大用,故而将其收入门下,并大力培养;穆彰阿作为纵横官场数十年,权倾朝野的人物,其才智和手腕自是不必多说,得益于穆彰阿的教导,曾国藩不仅在官场平步青云,而且自身能力也是飞速提升。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二品大员,在官场上也称得上的“大佬”级地存在了;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曾国藩人生的起点而已。不过也多亏了穆彰阿的“慧眼识珠”,如果没有曾国藩的话,当时的清朝还真不一定能搞定太平天国,也只有曾国藩这种拥有屡败屡战性格的人才能带领湘军取得最终的胜利。
曾国藩并不是天生的名将,或者说他根本不会打仗,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又笨又慢”,所以在攻打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打了不少败仗;尤其是在靖港之战时,被太平天国中的天才名将石达开击败,湘军损失惨重,曾国藩一时精神恍惚,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竟然跳湖自尽。幸好当时旁边的幕僚章寿麟跳水救了他,并不断做劝慰工作,使曾国藩恢复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
也就是说,在曾国藩的一生之中,有两个人对他帮助极大,一个是他的恩师穆彰阿,一个是他的救命恩人章寿麟;但这个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的曾国藩是怎么回报穆彰阿和章寿麟的呢?在咸丰皇帝继位后,主张对列强议和的穆彰阿被革职且永不录用,三年后穆彰阿通过向朝廷捐纳钱物以补充军饷,被赐予五品顶戴,直至去世。
期间曾国藩没有帮穆彰阿求过情,以曾国藩还未成势,无力帮助也能说得过去,毕竟穆彰阿死前,曾国藩刚在“湖口战役”中败给石达开,之后坐困南昌;但是在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后,威势正浓时,也没想过为穆彰阿要一个谥号和追赠,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对于救命恩人章寿麟,曾国藩也是很直接,没任何表示,以至于章寿麟最高也只做了县官之职,最后告老还乡。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的合法性和合理依据,古代的师生关系远比现在密切融洽得多,但曾国藩似乎并没有给予老师穆彰阿什么回报。所谓“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曾国藩章寿麟,不仅没有涌泉相报,就连滴水相报都没有啊。不管后人怎么解释,都无法抹除曾国藩对老师和救命恩人的无情无义,当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