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末期的大臣我们肯定会想到李鸿章,当时几乎所有的大事件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但是,他做外交大臣时签订过一些不公平的条约,这让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许多国人认为他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是屈辱的、不公的,把他当做了卖国求荣的贼子,对他鄙视不已。可是在外国人看来他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连美国的总统都对其大加赞赏。
对于李鸿章,用时运不济四个字来形容应该非常贴切。他出生那年,法国大革命刚刚结束,欧洲的动荡基本结束,各国开始养精蓄锐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神秘富饶的东方古国。而工业革命就像催化剂,蒸汽机驱动着钢铁巨轮,彻底点燃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就这样,文明的西方人来到这片美丽辽阔的土地上,对他们眼中的野蛮人做出了野蛮的事情。
外敌虎视眈眈,李鸿章为了挽救国家做出了许多尝试。他不遗余力地推行新政,创办新军,想要改变落后之现状。可是偌大的朝廷又岂是他一个臣子能改变的,清朝的腐朽已经到了骨子里,而领导人又只看到自己的权利,不希望变革影响到他们的地位。所以李鸿章失败了,从北洋水师被全歼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
变法失败意味着继续落后,意味着继续挨打,可是被打还要承担后果的,要赔偿人家军费,要给人家开放口岸,要给人家割地。养尊处优的慈禧太后当然不可能放下身段去做这些事情,李鸿章再次被推了出去。忍辱负重的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因为这些事,李鸿章成为了国民口中的卖国贼,为天下所不齿。
可是谁又知道他的苦衷,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坚决不同意在这些条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作为一个臣子,他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不得不听从上面的命令。他能做的只有与列强斡旋,尽量减少条约上的条条款款,为国家降低损失,为人民减轻负担。正是因为他在外交上的表现,让对手非常头疼,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所以外国人对他反而很推崇。
李鸿章在谈判桌上的对手之一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整个大清最有能耐的人,也只有他能与列强的外交官一较高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日本人评价李鸿章,认为他通晓西方文明,研究他国的优点,并且尝试通过效仿强国,改变祖国落后的现状。这表明他的眼光非常长远,有执行力,说干就干。若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好一点,说不定他就成功了,说他时运不济再合适不过。
除了日本人,欧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也相当高。认为他各方面的才能都很出众,不仅学识渊博,口才和文笔都是当世之最,而且还能在军事上有很大的作为。甚至认为他是中国几千年来最杰出的人物,因为李鸿章在谈判桌上为努力为国家减少损失,不放过任何一条可能还有谈判余地的内容,欧美人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外交官。
无论外国人是出于什么原因给予李鸿章如此高的评价,我们在评价他时都应该客观。我们不能只看到他在屈辱的条约上签字,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为这个国家所做出的努力。而作为后人,我们更不能忘的是那个屈辱的时代,那个没有外交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