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他是大清最胆小的臣子,儿子考中了探花,他连忙说:把他降到二甲

他是大清最胆小的臣子,儿子考中了探花,他连忙说:把他降到二甲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社会无数的读书人都希望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奉献给国家。他们中有的在危难关头不背叛旧主,有的是明知道说出来就要面临被杀头的境遇还是直言不屈。在他们的价值观中,能得到后世肯定,那才是最值得的事。

与此相比,什么杀头,什么灭门,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而在明清两代,衡定功绩的有一项非常高的荣誉,那便是享受太庙之礼。在当时,有无数的臣子为了这一荣誉而奉献生命,可是心愿得以实现的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出于特殊的民族关系,和皇室的角度考虑,清代的汉臣享受这一荣誉的更是只有张廷玉一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历经大清最辉煌的三朝的老臣。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非常重要的方式,它实现了上下阶层之间的人才交流。这种制度看上去是公平的,但这只能说是相对公平,因为虽然最后大家都在考场一起考试,但是作为不同的出身来说,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寒门出来的人,如果在信息并不发达的当时,想要一举成名,并没有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普遍。所幸张廷玉不用面对这样的尴尬境遇,他祖上就做官多年,而他自己就沉浸在当时主流的文化熏陶之下,这就是优势。

1700年,张廷玉毫无悬念地考取了进士。当时正是康熙三十九年,虽然没过多久他就正式入仕了,但是当时做的是并没有什么实权的文官,并没有得到重用,康熙看中的是他的文采风格,在治国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参与。

后来他做的更多是相当于秘书的工作,但是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他的座右铭一样,他确实做到了不该说的从不参与。当时皇子众多,在他们争夺大位的时候,大臣们也忙得很--都在忙着站队,找新主子。可是张廷玉却十分冷静,他没有支持呼声最高的皇子,也没有冷落几乎没有希望的皇子,每次康熙问他的意见,他都能回答得态度中立,理由又很充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逐渐得到了康熙的进一步信任,也远离了党派之争。

我们知道,雍正皇帝是一位疑心比较重的皇帝,这一点要从他的自身经历来理解。当年他与自己的亲兄弟们为了争夺大位而反目,甚至不惜下杀手,因此在得到期盼已久的大位之后,他自然是看谁都不放心。幸亏当时张廷玉没有在前朝得到重用,因此他才能躲过初期的筛选,安稳的陪侍在雍正身边。

他没有像前朝一些老臣一样,选择支持哪一位皇子,后来选择错误,遭到新帝的处理。而得到雍正的重视之后,他依然非常小心,从不多说话,后来皇帝身体不舒服时,总是命他代管政事。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像年羹尧一类的人,那般看重自己的功绩,而要求皇帝处处高看自己,他太了解这个皇帝,也太了解身处宦海,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张廷玉究竟有多谨慎呢?虽然做官多年,有很多的门生也同朝,为了不让皇帝起疑心,在他儿子考科举那年,他还主动请求降低了儿子的名次。当时他的儿子高中探花,这可是全国第三啊,莫大的荣誉。可是为了消除皇帝的一心,他主动申请,说儿子侥幸而已,并没有如此高的才学,并且降儿子为二甲头名。

不过这样谨慎的老头儿,到了乾隆朝还是不免卷入了纷争。和很多皇帝一样,乾隆刚登大位的时候,也是对前朝一些老臣进行洗牌,他可不愿被那些顽固派拿捏着。就在这个时候,张廷玉犯糊涂了。那时候他已经年过七十,申请退休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乾隆却没批准,理由是:准备让你尊享太庙的,你现在退休了,岂不可惜?

其实这明显是个托词,因为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可是臣子哪敢与皇帝多说呢?张廷玉只好继续做官。又过了几年,他又去申请退休,这次皇帝批准了,可是张廷玉却上奏,请求皇帝给自己个保证。这可是惹了皇帝不高兴了,都答应你了,你还来要个盖章书面的材料,是怕我说话不算数?不过乾隆还是给了他一份保障。

关键之处来了,得到这份保障后,他竟然没有亲自谢恩,而是让儿子替他来的。这件事让乾隆很生气,更生气的是,当时他有个学生在乾隆身边做近侍,看出来皇帝不开心了,偷偷跑去告诉了张廷玉。老臣吓得赶紧跑来谢恩,这一来一去,皇帝就知道了,明显是身边有人向他汇报自己的情绪,这还了得!

于是乾隆再也不顾及什么三朝老臣的身份,派人去了张府,查看他的来往信件、平日的手记等物,也就是抄家。虽然后来并没有搜出来什么实际意义的东西,但是谨慎了一世的三朝老臣最终落得这个下场,也是寒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功绩,什么,乾隆,张廷玉,理由,荣誉,皇帝,康熙,儿子,大位,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功绩,什么,乾隆,张廷玉,理由,荣誉,皇帝,康熙,儿子,大位,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功绩,什么,乾隆,张廷玉,理由,荣誉,皇帝,康熙,儿子,大位,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