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初“四大臣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其他三人干嘛去了

清初“四大臣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其他三人干嘛去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历史里不变的事实,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每一代君王的成就都离不开一代朝臣的辅佐和追随。特别是对于年幼被迫上位的皇帝来说,辅政大臣既是皇室的依靠,也是皇室的威胁。

对于年幼的帝王来说,辅政大臣是帝王的左膀右臂,而辅政大臣的权利也是不容小觑的。

多尔衮作为皇室宗亲,是顺治的皇叔,在辅佐年幼的顺治打理朝政期间,不仅为了巩固势力,四处收权,还以“皇父摄政王”的身份,掌握朝政大全。

直至顺治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多尔衮依然不愿归还权势,成为了帝王的威胁。这使得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极为不满,甚至在多尔衮死后还去掘坟毁尸。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顺治对辅政大臣极为不信任。但是因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秉持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理念,在顺治弥留之际不得不留下罪己诏和遗诏,由皇子玄烨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康熙。

而继位的康熙皇帝年幼,无法打理朝政,还是需要大臣扶持朝政。

因此,为避免因皇室辅政,导致皇室专权的情况再次发生。顺治帝在辅政大臣的人选上并未跟之前一样选择皇室宗亲,而是避开皇室,选用异姓大臣,目的是减少皇室争权,从而使幼年皇帝的地位更加稳固。

最终顺治帝决定由当时朝中威望比较高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

而之所以会选定四位大臣同时辅政,目的就是能让四位大臣相互制衡。这对当时刚刚接手朝堂又年幼无助的康熙皇帝和当时的并不稳定的朝堂局面来看本是最合理的安排,可是为何后来却变成了鳌拜一人独大,其它三人都干嘛去了?

四位大臣出身不同,特别是在当时,在清朝为出身制定的“八旗制度”的影响,黄旗和白旗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索尼为四大臣之首,为满洲正黄旗人、遏必隆、鳌拜为满洲镶黄旗人,苏克萨哈则是满洲正白旗人。

虽说四位大臣都出自于“上三旗”,但是有三位出身黄旗,只有一位出身白旗,这样使得出身白旗的苏克萨哈有些难以融入。

除此之外,苏克萨哈不讲情义的行事风格也引起了其他两位大臣的反感。

苏克萨哈原本为多尔衮的部下,在多尔衮得势之时低声下气讨好取得多尔衮的信任,成为他的心腹。

而在顺治皇帝在对多尔衮进行打压之后,又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多尔衮,并且帮助顺治收集多尔衮的罪状和证据,投靠顺治。

所以在朝堂之上,苏克萨哈没有什么盟友,甚至在当时削弱多尔衮的权势之时,白旗的势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以至于苏克萨哈是没有什么实权的。

权势的不断更迭

再说索尼,他虽说为四位大臣之首,出身黄旗,且威望很高,但他与鳌拜同属黄旗,在许多事情上方向以及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在最初四大臣辅政期间,并未与鳌拜政见不合,也没有打压鳌拜的势力。

后来发现了鳌拜的野心之后,他却是年事已高、久病缠身。即使有心,也难以对付。

但是,在索尼老死之后,鳌拜的势力日益壮大,同时苏克萨哈因为得不到拥护,在朝堂之上也日益艰难。

在康熙长大之后,为了让康熙能够早日亲政,苏克萨哈自己提出辞去辅政大臣,去守先帝皇陵。一旦苏克萨哈交权,意味着其它辅政大臣也要交权,已经利欲熏心的鳌拜当然不愿意就此放权,于是联合其它人罗列出苏克萨哈的24条罪状,诬告陷害于他。

苏克萨哈身死之后,鳌拜几乎在朝堂之上就没有了政敌。而仅剩的另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跟鳌拜同属于满洲镶黄旗出身,鳌拜的壮大给镶黄旗带去利益,且与遏必隆的利益并不冲突。

加上遏必隆本身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不仅不会对抗鳌拜,还处处依赖于鳌拜。

即使康熙为了拉拢遏必隆,娶了他的女儿为妃,遏必隆也不为所动。

四大辅臣,索尼老死,鳌拜的政敌苏克萨哈被谋害,剩下的遏必隆不足以与鳌拜对抗,鳌拜的势力如日中天,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甚至在权力日渐扩大之时,还仗着有军功在身,又是三朝元老,朝中无人与他抗衡而走向了专权的道路。

但鳌拜本身就武功高强,加上手中权力极大,即使康熙有心想要处置他,也难以下手。最后不得不借用召见鳌拜之时,智擒鳌拜,才得以解决这个心头大患,顺利亲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皇室,顺治,索尼,势力,四大,皇帝,其他,苏克萨哈,辅政,多尔衮,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皇室,顺治,索尼,势力,四大,皇帝,其他,苏克萨哈,辅政,多尔衮,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皇室,顺治,索尼,势力,四大,皇帝,其他,苏克萨哈,辅政,多尔衮,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