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说,在雍正时期开始,大清便已经没有明确册立“太子”了,储君是谁,全靠皇帝自己决定,也只有等皇帝自己驾崩后,这个人选才会公开。
既然没有明确的太子,那么就没有明争的基础,当然皇子们依然还是会“斗”,但跟康熙九子夺嫡肯定是大有不同。
所以乾隆在位时期,他的儿子们没有因为“夺嫡”而大战,就是这个秘密立储制度带来的好处。
要说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乃是古代皇帝历史上的两个“标杆”。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权六十四年,比康熙的辉煌还多四年。
不过他们爷孙二人看似在位时间相差不多,却有一个因素让他们二人和“儿子”的关系截然不同,那就是“岁月”。
康熙在位时间是长,但是康熙终年69岁,而乾隆却是89岁,康熙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位十七年了,同样的年龄,乾隆才刚登基,所以因为年龄的不同,他们的儿子的命运也不同。
乾隆确实是中国古代掌权最久的皇帝,但乾隆这个做父亲的很无奈,他当了几十年皇帝,把大部分儿子都熬死了,在他在位的后期,还在世的儿子就只剩四个,年轻一点、综合能力强一点的也就只剩嘉庆一个了。
而乾隆的寿命绵长就算了,他的儿子,却只有康熙的一半。
若是不计算那些未命名便早夭的儿子,康熙一生有“三十五个皇子”,这个数量可谓是非常多了,乾隆一生则是只有“十四个皇子”,通过年龄和儿子数量的比较,这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不得不说,做谁的儿子都得倒霉,做康熙的儿子得和兄弟“争斗”夺嫡,做乾隆的儿子更惨,首先你得“活”得过他。
九子夺嫡的必然性,康熙也只是历史的执行者。
关于九子夺嫡,历史上有很多声音乃是指向康熙的“残忍”,因为九子夺嫡的源头,就是康熙公开废太子,然后又引导诸子争夺太子之位引发的一场“家庭灾难”,所谓九子夺嫡,看似只是几个皇子在斗法,可实际上牵动的影响乃是一整个皇朝的大半,是一场很恶劣的权力斗争。
可无奈的事实是,这种权力斗争,他并非是康熙这一位皇帝独有的,其实自古以来,这种“皇帝”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就不少,而康熙也只是顺应着他的现状,引动了儿子们之间的“内耗”,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
例如汉武帝时期,他和太子“刘据”的矛盾,都是因为汉武帝太过长寿、在位时间太长引起的。
例如唐高祖时期,他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就是因为能力差异引起的,最后李世民则是以“玄武门之变”一次性解决了“夺嫡”以及“皇位”问题,是这种矛盾之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
再例如唐玄宗时期,他和第一任太子李瑛、第二任太子李亨的矛盾,也都是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引起的,所以后来李瑛被唐玄宗处死,李亨也在安史之乱中趁机夺位登基。
所以从康熙的“前辈”们的经历来看,皇帝跟储君,本质上就是一对常态的矛盾,父子和谐永远是少数的,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的关系,简直是罕有。
而皇帝和储君的矛盾,核心之处说起来也不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皇帝命太长,太子等不急,皇帝不想让位,只能让儿子们厮杀内耗”。
意思也就是“转移矛盾”。
除开李世民这种独特的“能力矛盾”(指李渊的能力不如李世民)外,绝大部分皇帝和太子面临的都是“寿命矛盾”,康熙也属于后者。
作为康熙的嫡子,胤礽一出生就被康熙百般宠爱,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立为太子了,年轻的康熙对太子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胤礽所用所学所享、都是最顶级的资源,康熙这样子去做,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储君。
可是康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儿子太优秀了,开始“等不及”了,那该怎么办?
事实上康熙也有可能不是没想到,他只是从没对自己的寿命有过那么大的自信,因为康熙自己得过天花,他难免会觉得自身会有点“暗伤”,等到太子胤礽彻底成才的时机,他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如此一来,便可无缝衔接。
但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当康熙在位快五十年的时候,胤礽慌了。
皇帝把太子熬死的事情,古代又不是没有过,唐玄宗就把自己很多儿子熬死了,所以胤礽自己不想成为这个倒霉的太子,于是他开始和康熙有了矛盾,这种矛盾是源自于胤礽的不安,也是来自于康熙对他倾心培养多年的能力带来的底气。
说白了,康熙自己“养子成患”了。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胤礽的矛盾白热化阶段,康熙果断引动“诸子之战”,因为在此之前,大阿哥、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受到了康熙的“暗示”,他们是知道康熙的想法的,而且也愿意进入这个阳谋。
整个九子夺嫡中,最痛苦的莫过于胤礽了,因为他本身是无辜的,只是命运把他推到这一个地步了,要知道,他当了几十年太子了,而且都已经监过国了,他已经具备一定的威信和身为皇帝的“业务水平”了,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他,让康熙不放心。
康熙唯恐胤礽趁着他午睡都发动造反,只是这种事情也只是假设,而康熙更不可能提前禅让皇位,既然如此,那就让他这个爱子“渡劫”吧。
于是大阿哥、八阿哥都想尽办法把这个前太子打入尘埃,只要胤礽不翻身,未来就是他们的。
其实整一个九子夺嫡,康熙操控的过程是非常潦草而且目的明确的。
潦草在于康熙在十数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给出什么合理的“储君”标准,这导致他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目的明确则是体现在康熙先后打压了有能力、威望的大阿哥、八阿哥,说白了,康熙就是跑来“钓鱼执法”的,他根本就不是选嫡,他是将这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子给“诱导”出来,然后给自己消除隐患。
所以最后才有了雍正登基那般的匆忙,雍正登基早期的麻烦,可以说全是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雍正的“太子”新模式:秘密立储制度。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在他去世之前,他没有给出朝堂任何暗示,没有公布他心中最满意的人选是雍正,所以康熙的“传位遗诏”,让雍正吃尽苦头。
别看雍正迅速登基了,好像局面就掌控住了,事实上雍正前两年的皇位十分不稳,“八爷党”众人压根不买康熙的账,对雍正百般刁难,后来雍正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受了很多侮辱才解决了这些隐患。
于是雍正自己一开始想明白了,以后这种“夺嫡”的事情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解决这种赤裸裸的夺嫡局面,操作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公开立储,这也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要知道九子夺嫡的表现是什么?
是诸皇子明争暗斗,夺得太子之位,这种公开的身份,就像是大海鲨鱼群头顶上的鲜血,让鲨鱼疯狂,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干脆就把这个太子“藏起来”,最好是连“太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太子。
所以雍正一开始就把乾隆的名字写在了“诏书”里,然后把这份传位诏书放到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这等于是告诉众人,储君我已经选好了,你们可以猜是谁,但别问我,只有等我驾崩了,这份诏书才会彻底真相大白。
如此一来,各位皇子们就不争了,因为雍正选的人都已经确定了,有能力的就会觉得,雍正的这份诏书上面写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那既然有可能是自己,那么还争什么争,而那些没什么能力的,有自知之明的皇子也根本不会觉得是自己,他们更不会被卷入“夺嫡”的大战中。
所以雍正是很洞悉人性的,也是他这一招,让他的二哥胤礽成为大清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确立的“太子”,这是一场储君制度的改革。
乾隆:儿子太少而且命不长,根本没有父子矛盾。
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不是雍正专属的,这是雍正真的拿来当作“传世制度”来用的,所以他的继位者乾隆,也同样使用了这个制度。
乾隆登基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了,此时的乾隆有了三个儿子了,分别是庶长子永璜、嫡长子永琏、三子永璋,而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很像,他一开始也是对嫡长子钟爱有加,所以乾隆第一个“秘密立储”的人选,就是嫡长子永琏。
可好景不长,永琏还没长大就早逝了,这件事给乾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嫡长子去世后,乾隆没有再立储的意思,他心里还是想着和皇后继续生出嫡子,继续立为储君,而在乾隆和皇后富察氏熬过了长子早逝的痛苦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诞生,那就是永琮。
永琮一出生,乾隆又动起了立储的心思,刚准备把传位诏书写好,谁知道永琮又早夭了,永琮的早夭间接导致了富察氏皇后的驾崩,而乾隆也心灰意冷了。
而乾隆的寿命长得可怕,但是他的皇子们却命运多舛。
乾隆一生有十四个命名的皇子,真正成功活过三十岁的却没几个,而一旦活不到50岁,那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活不过”乾隆,更别说被乾隆立为储君了。
乾隆没超过十岁的儿子:永琏、永琮、永璟、永璐。
乾隆没超过三十岁的儿子:永璜、永璋、永琪、永璂。
乾隆没超过五十岁的儿子:永珹、永瑢。
上述的十位乾隆皇子,都是乾隆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去世的时候,看到的还是一个满面红光的乾隆,可见内心的郁闷是不少的,而其中“永璜”和“永琪”乃是乾隆在嫡子接连夭折后,曾想过“秘密立储”的人选,但可惜的是,这两人都早逝,二十岁出头就去世了,这让乾隆很无奈。
跟康熙的儿子比,乾隆的儿子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断层”。
比如康熙的大阿哥、废太子,他们都活了三十多岁了,而且他们贯穿了康熙朝的前后,人脉资源把控很到位,但是乾隆呢,他那些靠前的儿子都早夭了,后来出生的儿子都处在乾隆的巅峰时期,被乾隆的“强势”笼罩着。
所以乾隆后期,他能立的儿子就只有四个了,乾隆根本不是怕孩子夺嫡打架,他很怕没孩子可以立,一个皇帝一生有十几个皇子,看似是不少,但问题是要看看这皇帝是谁,如果是乾隆皇帝这种活到快九十岁的人,十几个儿子,那其实真不算多。
乾隆二十五年,嘉庆出生,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已经等不及了,率先把这个安全长大,且看起来还算不错的儿子秘密立储,其实比嘉庆优秀的皇子不是没有,但他们都已经去世了。
当然啦,在乾隆一朝,秘密立储制度还是有用的,毕竟和嘉庆并列的还有三位皇子,一旦乾隆公开立储,也难免会形成“四子夺嫡”的局面,同样非常奇怪的是,乾隆晚年还剩下的这四个儿子中,反而都算长寿,跟他们之前的兄弟十分不同。
因此,乾隆一朝没有“夺嫡”现象的发生,这跟大清的储君制度、乾隆和儿子寿命的特殊反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跟康熙相比,这不仅是制度上的差异,也有客观事实特殊的差异。
结语:
从嘉庆的角度来讲,他不仅做皇子时不敢和乾隆有矛盾,就算登基做皇帝了,他都还是要被乾隆管得服服帖帖的,嘉庆也是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儿子皇帝”,就算当了皇帝,每天都还要去给乾隆跪安,接受乾隆教导,放在康熙身上,这根本做不到,随时都会玩脱了。
而乾隆之所以能够稳坐太上皇帝,这跟他强大的皇权掌控力有关,这也是十分客观的一个因素,康熙的皇权确实不如乾隆掌握得深,假如康熙有这种权力掌控度,那么也不至于担心被几个儿子造反了。
最后,对于乾隆来说,他的一生其实最大的矛盾是自己,他不能说不疼爱儿子,只是看着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也渐渐灰心了,一直陪着他的,只有皇权,这也是为什么他都宁愿禅让皇位了,却不肯把权力给嘉庆的原因,所以乾隆的长寿,也并不是让他自满的一个事情,只能说人到了他这个层次,很多无奈也只是无声罢了。